山玉桂

山玉桂,中药名。为樟科樟属植物野黄桂CinnamomumjensenianumHand.-Mazz.的树皮或叶。植物野黄桂,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北、湖南西部、广东。具有行气活血,散寒止痛之功效。主治脘腹冷痛,风寒湿痹,跌打损伤。

别名 -
药味 味辛、甘
药性
归经 味辛、甘,性温。入肝、胃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行气活血,散寒止痛。
主治

脘腹冷痛,风寒湿痹,跌打损伤。

山玉桂
  • 山玉桂
  • 山玉桂
山玉桂
拼音注音
Shān Yù Guì
来源

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野黄桂的树皮或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nnamomum jensenianum Hand.Mazz.[C.pauciflorum H.T.Chang]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切碎,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600m的山坡常绿阔叶林或竹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北、湖南西部、广东。

原形态

野黄桂常绿乔木,高6m。树皮灰褐色,有桂皮香味;枝条无毛。叶常近对生;叶柄长0.6-2.4cm,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20cm,宽1.5-6cm,先端尾状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全缘,上面绿色,光亮,无毛,下面灰白色,幼时被粉状微柔毛,后变无毛,离基三出脉,中脉与侧脉两面凸起;厚革质。伞房状花序,长3-4cm,近无毛,具2-5朵花,苞片及小苞片长约2mm,早落。花两性,长约4-8mm,黄色或白色,花梗长5-20mm;花被筒极短,长1.5-2mm,花被裂片6,倒卵圆形,长2.5-6mm,先端锐尖,花被外面无毛,内面被丝毛,边缘具乳突小纤毛;能育雄蕊9,花丝被疏柔毛,第1、2轮雄蕊花药卵圆状至长圆形,花丝稍长于花药,无腺体,第3轮雄蕊花药长圆形,花丝近中部有1对盘状腺体;退化雄蕊3,三角形,长约1.8mm,柄被柔毛,位于最内一轮;子房卵球形,花柱比子房长1倍,无毛,柱头盘状,具不规则圆裂。果实卵球形,长1-1.2cm,直径6-7mm,先端具小突尖,无毛;果托倒卵形,长约6mm,直径约8mm,具齿裂,齿先端平截。花期4-6月,果期7-8月。

归经

肝;胃经

性味

辛;甘;温

功能主治

行气活血;散寒止痛。主脘腹冷痛;风寒湿痹;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研末吞服,1-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山玉桂

功效作用

功能

行气活血,散寒止痛。

主治

脘腹冷痛,风寒湿痹,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研末吞服,1-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切碎,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樟科樟属植物野黄桂。

形态特征

野黄桂,别名稀花桂《中山大学学报》,桂皮树(江西、湖南),官桂(广西兴安),三条筋树(四川、湖北)。常绿乔木,高6m。树皮灰褐色,有桂皮香味;枝条无毛。叶常近对生;叶柄长0.6-2.4cm,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20cm,宽1.5-6cm,先端尾状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全缘,上面绿色,光亮,无毛,下面灰白色,幼时被粉状微柔毛,后变无毛,离基三出脉,中脉与侧脉两面凸起;厚革质。伞房状花序,长3-4cm,近无毛,具2-5朵花,苞片及小苞片长约2mm,早落。花两性,长约4-8mm,黄色或白色,花梗长5-20mm;花被筒极短,长1.5-2mm,花被裂片6,倒卵圆形,长2.5-6mm,先端锐尖,花被外面无毛,内面被丝毛,边缘具乳突小纤毛;能育雄蕊9,花丝被疏柔毛,第1、2轮雄蕊花药卵圆状至长圆形,花丝稍长于花药,无腺体,第3轮雄蕊花药长圆形,花丝近中部有1对盘状腺体;退化雄蕊3,三角形,长约1.8mm,柄被柔毛,位于最内一轮;子房卵球形,花柱比子房长1倍,无毛,柱头盘状,具不规则圆裂。果实卵球形,长1-1.2cm,直径6-7mm,先端具小突尖,无毛;果托倒卵形,长约6mm,直径约8mm,具齿裂,齿先端平截。花期4-6月,果期7-8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北、湖南西部、广东。

道地产区

江西、福建、湖北、湖南西部、广东。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500-1600m的山坡常绿阔叶林或竹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