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长生

石长生,中药名。为铁线蕨科植物单盖铁线蕨AdiantummonochlamysEaton的全草。分布于浙江、江西、台湾、四川等地。具有清热化痰,解毒之功效。用于肺热咳嗽,感冒发热,痈肿疔毒。
别名 丹草、长生草、丹沙草、生肌草、石中珠、岩浮萍、猪毛七、水猪毛七、猪鬃草、猪毛脚筋草。
药味 味咸
药性 微寒
归经 味咸,性微寒。归肺、大肠、胃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化痰,解毒。
主治 用于肺热咳嗽,感冒发热,痈肿疔毒。
石长生
  • 石长生
  • 石长生
石长生
拼音注音
Shí Chánɡ Shēnɡ
别名

丹草、长生草、丹沙草、生肌草、石中珠、岩浮萍、猪毛七、水猪毛七、猪鬃草、猪毛脚筋草

出处

石长生,始载于《本经》,一名丹草,列入下品。

1.《别录》云:“石长生,生咸阳山谷。”2.《本草经集注》云:“近道亦有,是细细草叶,花紫色尔。南中多生石岩下,叶似藏而细,如龙须草大,黑如光漆,高尺余,不与余草杂也。”3.《纲目》引宋祁《益部方物记》云:“长生草,生山阴蕨地,修茎茸叶,色似桧而泽,经冬不凋。‘所述特征与本种相似,但所绘之图似为凤尾蕨。

来源

药材基源:为铁线蕨科植物单盖铁线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diantum monochlamys Eaton[A.venustum Don var.monochlamys Keys]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m左右的林下溪沟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台湾、四川等地。

原形态

植株高16-30cm。根茎横生,连同叶柄基部被紫棕色、线状披针形鳞片。叶近生,或散生;叶柄长8-12cm,腹面略扁平,深棕色至紫棕色,有光泽;叶片薄革质,无毛,狭卵形,长14-20cm,宽6-8cm,先端渐尖。基部圆楔形,三回羽状;羽片8-12对,互生,斜展,有柄,卵形,下部的长4-5.5cm,宽2-2.5cm,二回羽状;羽片1-4对,柄纤细,三角状卵形,下部的长1.5-2cm,宽1-1.5cm,一回羽状;末回羽片1对,互生,平展,有短柄,倒三角状卵形或扇形,长5-8mm,宽4-8mm,先端圆形有钝齿,基部楔形至圆楔形,顶生羽片倒卵形略大;叶脉为多回二叉分枝,直达小羽片的锯齿尖端,两面均明显。孢子囊群近圆形,背生于羽片先端凹缺内,每羽片1个;囊群盖近圆形或长圆形,红褐色,全缘或呈波状,宿存。

化学成分

全草含铁线蕨烯(adianene),5-铁线蕨烯臭氧化物(adian-5-ene-ozonide),7-羊齿烯(7-ferene),雁齿烯(filicene),羟基铁线蕨酮(hydroxyadiantone),铁线蕨酮(adiantone),金丝桃甙(hyperin),紫云英甙(astragalin),洋李甙(prunin)。

性味

咸;微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解毒。主肺热咳嗽;感冒发热;痈肿疔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复方

《纲目》:“四时不雕(凋),故曰长生。”又多生石岩上,而名石长生。丹草、丹沙草,皆因叶背生有红褐色孢子囊。以“猪毛”、“猪鬃”称之者,皆因其叶柄细长深棕色,其基部及根茎被有紫棕色、似毛状鳞片而得名。

各家论述

《新修本草》:“今市人用(鼠令)筋草为之,叶似青葙,茎细劲紫色,今太常用者是也。”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石长生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化痰,解毒。
主治
用于肺热咳嗽,感冒发热,痈肿疔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相关论述
《中国药用孢子植物》:“清热解毒,消炎化痰。用于肺热咳嗽,感冒,肺结核吐血,痈肿疔毒,恶疮,高热,淋浊,痢疾等。”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肺热咳嗽,感冒:石长生15g,大青叶9g,鱼腥草15g。煎服。

2、治痈肿疔毒:石长生适量。捣敷患处。

3、治肺结核吐血:石长生15g,苎麻根15g。煎服。(1-3方出自《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铁线蕨科植物单盖铁线蕨。
形态特征
植株高25-55cm。根状茎长而横走,密被栗黑色、有光泽的狭长披针形鳞片。叶近生或散生;柄长15-28cm,粗约1-2mm,栗黑色或栗色,有光泽,基部被与根状茎上相同的鳞片。向上光滑,叶片狭长卵状三角形,长约20-30cm,基部宽4-10cm,基部阔楔形,顶部渐尖,顶端一回羽状,其下为三回羽状;羽片6-8对,互生,斜向上,有长柄(长1-1.5cm),基部一对最大,长4-8cm,宽3-4.5cm,三角状卵形,为简单的奇数二回羽状;一回小羽片2-3对,相距6-22mm,互生,斜向上,彼此接近或疏离,各对具末回小羽片3-5对;末回小羽片狭长倒三角形,长6-10mm,上部宽5-8mm,排列稀疏,基部楔形,顶部圆截形,不育的末回小羽片具有三角形的尖锯齿,能育的中部深陷,两侧具有三角形的尖锯齿,两侧边缘直而全缘,具纤细的栗色短柄(长1-2.5mm),顶生小羽片与侧生的同形同大,柄较长;第二对羽片距基部一对3-6cm,向上各对均与基部一对同形略变小。叶脉多回二歧分叉,直达小羽片的锯齿尖端,两面均明显。叶干后草质,下面灰绿色,两面均无毛;叶轴、各回羽轴和小羽柄均与叶柄同色,有光泽,向左右两侧曲折,光滑。孢子囊群每羽片1枚,偶有2枚,横生于末回小羽片上缘的缺刻内;囊群盖肾形,上缘呈深缺刻状,薄纸质,红褐色,全缘或呈微波状,宿存。
分布区域
分布于浙江、江西、台湾、四川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800m左右的林下溪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