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花耳草,中药名。为茜草科植物纤花耳草HedyotistenellifloraBl.的全草。产于广东、广西、海南、江西、浙江和云南等省区。具有清热解毒,祛瘀止痛之功效。用于肺热咳嗽,慢性肝炎,鼓胀,肠痈,赤白痢下,痢疾,风火疝气,跌打肿痛,毒蛇咬伤。
用于肺热咳嗽,慢性肝炎,鼓胀,肠痈,赤白痢下,痢疾,风火疝气,跌打肿痛,毒蛇咬伤。
虾子草、鸡口舌
为茜草科耳草属植物纤花耳草Hedyotis tenelliflora Blume,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洗净晒干或鲜用。
苦、辛,凉。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癌症,阑尾炎,痢疾;外用治跌打损伤,蛇咬伤。
0.3~2两;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纤花耳草
清热解毒,祛瘀止痛。
用于肺热咳嗽,慢性肝炎,鼓胀,肠痈,赤白痢下,痢疾,风火疝气,跌打肿痛,毒蛇咬伤。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烂敷。
尚不明确。
本品临床使用对多种癌症有一定治疗作用。
《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癌症,阑尾炎,痢疾,外用治跌打损伤,蛇咬伤。”
1、治肝炎、泌尿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纤花耳草15g,水煎服。
2、治疔疮痈肿,跌打瘀痛,毒蛇咬伤:纤花耳草15g,半边莲15g。水煎服。药渣捣烂敷患处。
温州地区用此药代白花蛇舌草。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全草多缠绕成团状,黑褐色。茎多分枝,上部锐四棱形。叶对生,条形至条状披针形,长2-4cm,先端渐尖,上表面黑褐色,下表面较淡;托叶顶部分裂成数条刚毛状刺。花4朵,无花梗,2-3朵簇生于叶腋,有2苞片,萼筒倒卵形,花冠白色,漏斗状,裂片长圆形,雄蕊着生于花冠筒喉部。蒴果卵形,长约2.5mm,先端开裂,具宿萼。气微,味淡。
茜草科植物纤花耳草 。
柔弱披散多分枝草本,高15-40厘米,全株无毛;枝的上部方柱形,有4锐棱,下部圆柱形。叶对生,无柄,薄革质,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5厘米,宽2-4毫米,顶端短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微下延,边缘干后反卷,上面变黑色,密被圆形、透明的小鳞片,下面光滑,颜色较淡;中脉在上面压入,侧脉不明显;托叶长3-6毫米,基部合生,略被毛,顶部撕裂,裂片刚毛状。花无梗,1-3朵簇生于叶腋内,有针形、长约1毫米、边缘有小齿的苞片;萼管倒卵状,长约1毫米,萼檐裂片4,线状披针形,长约1.8毫米,具缘毛;花冠白色,漏斗形,长3-3.5毫米,冠管长约2毫米,裂片长圆形,长1-1.5毫米,顶端钝;雄蕊着生于冠管喉部,花丝长约1.5毫米,花药伸出,长圆形,两端钝,比花丝略短;花柱长约4毫米,柱头2裂,裂片极短。蒴果卵形或近球形,长2-2.5毫米,直径1.5-2毫米,宿存萼檐裂片仅长1毫米,成熟时仅顶部开裂;种子每室多数,微小。花期4-11月。
产于广东、广西、海南、江西、浙江和云南等省区。
广东、广西、海南、江西、浙江和云南等省区。
生于山谷两旁坡地或田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