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蒜

小蒜,中药名。为百合科植物小蒜AlliumscorodoprasumL.的鳞茎。分布于我国各地。具有温中散寒,消谷杀虫之功效。常用于脾胃虚寒,吐泻,腹痛,毒虫咬伤,食积。
别名 茆蒜、卵蒜、蒜、夏蒜
药味 味辛
药性
归经 味辛,性温。归脾、胃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温中散寒,消谷杀虫。
主治 用于脾胃虚寒,吐泻,腹痛,毒虫咬伤,食积。
小蒜
  • 小蒜
  • 小蒜
小蒜
拼音注音
Xiǎo Suàn
别名

茆蒜(伏侯《古今注,),卵蒜(崔豹《古今注》),蒜(《别录》),夏蒜(《随息居饮食谱》)。

出处

《本草经集注》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小蒜鳞茎。夏、秋采挖,去净泥沙,晒干或阴干。

生境分布

野生。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原形态

多年生萆本。外形与大蒜相似而较小,与大蒜的显着不同之点:鳞茎细小如薤,仅有1个鳞球,不如大蒜由多数鳞瓣合成。

归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二经。"

性味

辛,温。

①《别录》:"辛,温,有小毒。"

②陶弘景:"味辛,性热。"

注意

阴虚火旺及日疾、口齿咽喉诸患忌服。

①《日用本草》:"脚气风病人及时病后忌食之。"

②《随患居饮食谱》:"发风损目,病后忌之。"

功能主治

温中,下气,消谷,杀虫。治吐泻,心腹胀痛,疔肿毒疮,毒虫咬伤。

①《别录》:"主霍乱,腹中不安,消谷,理胃温中,除邪痹毒气。"

②陶弘景:"主溪毒。"

③《千金·食治》:"叶主心烦庙,解诸毒,小儿丹疹。"

④《食疗本草》:"去诸虫毒,丁肿,毒疮。"

⑤《随息居饮食谱》:"下气,止痛,杀虫。"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鲜者捣汁0.5~1两)。外用:煎洗或捣敷。

复方

①治霍乱心腹胀痛,烦满短气,未得吐下:小蒜一升,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补缺肘后方》)

②治霍乱转筋,腹痛不止:小蒜一分,盐一分。烂捣,纳少许于脐中,上以艾火灸五七壮。(《圣惠方》)

③治伤寒及时气温病及头痛、壮热脉大,始得一日:小蒜一升,捣取汁三合,顿服之。(《补缺肘后方》)

④治心痛不可忍,十年五年者:小蒜,酽醋煮,顿服之,取饱,不用着盐。(《兵部手集》)

⑤治卒阴痛如刺,汗出如雨:小蒜、韭根、杨柳根各一斤。上三味合烧,以酒灌之,及热以气蒸之。(《千金方》)

⑥治恶核肿结不肯散者:吴茱萸、小蒜等分,合捣敷之。(《补缺肘后方》)

⑦治蛇毒:捣小蒜,饮汁,以滓敷疮上。(《补缺肘后方》)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小蒜

功效作用

功能
温中散寒,消谷杀虫。
主治
用于脾胃虚寒,吐泻,腹痛,毒虫咬伤,食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9克(鲜品捣汁15-30克)。外用:煎洗或捣敷。
注意事项
阴虚火盛、目疾、咽喉肿痛患者忌服。
相关论述

1、《名医别录》:“主霍乱,腹中不安,消谷,理胃温平,除邪痹毒气。”

2、《千金·食治》:“叶主心烦痛,解诸毒,小儿丹疹。”

3、《湿疹本草》:“去诸虫毒,丁肿,毒疮。”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心口痛:小蒜、醋各适量,煮熟,淡食。

2、跌打损伤:山蒜、小麦粉共捣成膏,涂敷。

3、痈肿疔疮:小蒜捣烂外敷。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挖,去净泥沙,晒干或阴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百合科植物小蒜。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外形与大蒜极相似但小,所不同点:鳞茎细小如薤,仅有1个鳞球,不如大蒜由多数鳞瓣合成。
分布区域
野生,我国各地均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