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木香,中药名。为马兜铃科植物云南马兜铃AristolochiayunnanensisFranch.的根、根茎及藤。分布于西藏、云南等地。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之功效。常用于寒凝气滞胃痛,胆绞痛,腹部胀满疼痛,消化不良,风湿筋骨疼痛,跌打损伤瘀痛。
用于寒凝气滞胃痛,胆绞痛,腹部胀满疼痛,消化不良,风湿筋骨疼痛,跌打损伤瘀痛。
南木香、地擅香、藤子暗消、小楠木香、土木香、打鼓藤、串石藤、毛叶子寒药、白防己、金不换。
药材基源:为马兜铃科植物云南马兜铃的根、根茎及藤。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istolochia yunnanensis Franch.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根、根茎及藤,洗净,切片,晒干。
生态环境:生于中山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藏、云南等地。
云南马兜铃 木质大藤本。嫩枝密生红棕色长绒毛。叶互生;叶柄长3-9cm,密被红棕色长柔毛;叶片近圆形或卵形,长宽均达10-17cm或更大,先端钝圆,有时微凹,基部心形,两侧裂片圆形,扩展,边全缘,两面均密被红棕色长柔毛,基出叶脉7-9条。花与叶同时长出,单生于叶腋;花梗长3-5cm,常向下弯垂;小苞片钻形,密被红棕色长柔毛;花被管中部急剧弯曲,下部囊状倒卵形,长5-6cm,弯曲处至檐部收狭呈管状,长1.5-2cm,外面淡红色,有紫色脉纹,密被红棕色长柔毛;檐部圆盘状,内面暗紫色而有黑色乳突状小点,网脉明显,边缘不明显浅3裂,裂片平展,阔三角形,近等大;喉部近圆形,暗紫色;花药成对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子房圆柱形,密被红棕色长绒毛;合蕊柱先端3裂,裂片先端钝,边缘向下延伸,具乳头状突起。蒴果长圆柱形,长15-18cm,6棱,成熟时自先端向下开裂。种子卵形,背面平凸状。花期4-5月,果期8-10月。
根含木香烯内酯(costunolide),α-环木香烯内酯(α-cyclocostunolide),去氢木香内酯(dehydrocostuslactone)和1(10))-顺式木香烯内酯[1(10)-cis-costunolide]。
脾;胃;肝经
辛;微苦;温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主寒凝气滞胃痛;胆绞痛;腹部胀满疼痛;消化不良;风湿筋骨疼痛;跌打损伤瘀痛
内服:煎汤,3-12g;或泡酒;或研末。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小南木香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用于寒凝气滞胃痛,胆绞痛,腹部胀满疼痛,消化不良,风湿筋骨疼痛,跌打损伤瘀痛。
内服:煎汤,3-12g;或泡酒;或研末。
尚不明确。
1、《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温中散寒,消食。主治胃炎,腹冷痛。”
2、《云南中草药》:“温中散寒,消食。主治胃炎,腹冷痛。”
3、《全国中草药汇编》:“理气止痛,祛风活血。”
1、治风湿骨痛,腰膝痹软,胃痛:南木香6-9g,水煎服,或泡酒服。
2、治阴道滴虫:南木香30g,泡酒500g。每服15-30g,日服2-3次。(1-2方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夏、秋季采收根、根茎及藤,洗净,切片,晒干。
马兜铃科植物云南马兜铃。
木质大藤本;嫩枝密生红棕色长绒毛,老枝被疏柔毛或无毛。叶近圆形或卵形,嫩叶较小,长宽均3-5厘米,成长叶长宽均达10-17厘米或更大,顶端钝圆,有时微凹,基部心形,两侧裂片圆形,扩展,边全缘,两面均密被红棕色长柔毛;基出叶脉7-9条,侧脉每边3-4条;叶柄长3-9厘米,密被红棕色长柔毛。花与叶同时长出,单生于叶腋;花梗长3-5厘米,常向下弯垂,近中部具小苞片;小苞片钻形,密被红棕色长柔毛;花被管中部急遽弯曲,下部囊状倒卵形,长5-6厘米,直径2-3厘米,弯曲处至檐部收狭呈管状,长1.5-2厘米,直径约1.5厘米,外面淡红色,有紫色脉纹,密被红棕色长柔毛;檐部圆盘状,直径6-12厘米,内面暗紫色而有黑色乳突状小点,网脉明显,边缘不明显浅3裂,裂片平展,阔三角形,近等大;喉部近圆形,暗紫色,直径1-1.5厘米;花药长圆形,成对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并与其裂片对生,子房圆柱形,长约3厘米,6稜,密被红棕色长绒毛;合蕊柱顶端3裂,裂片顶端钝,边缘向下延伸,具乳头状突起。蒴果长圆柱形,长15-18厘米,直径2.5-4厘米,6稜,成熟时自顶端向下开裂;种子卵形,长约5毫米,宽约3毫米,背面平凸状,有皱纹,腹面凹入,中间具种脊,灰褐色。花期4-5月,果期8-10月。
分布于西藏、云南等地。
西藏、云南等地。
生于中山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