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草

通天草,中药名。为莎草科荸荠属植物荸荠Heleocharisdulcis(Burm.f.)Trin.exHenschel,VitaRumph.的地上部分。植物荸荠,全国各地都有栽培,朝鲜、日本、越南、印度也见分布。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降逆之功效。主治热淋,小便不利,水肿,疔疮,呃逆。
别名 荸荠梗(《饮片新参》),地栗梗、荸荠苗(《苏州本产药材》)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凉。入脾、肾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利尿,降逆。
主治 热淋,小便不利,水肿,疔疮,呃逆。
通天草
  • 通天草
  • 通天草
通天草

《中药大辞典》:通天草

拼音注音
Tōnɡ Tiān Cǎo
别名

荸荠梗(《饮片新参》),地栗梗、荸荠苗(《苏州本产药材》)。

出处

《饮片新参》

来源

为莎草科植物荸荠地上茎。7~8月间,将茎割下,晒干。

生境分布

主产江苏、上海、浙江等地。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荸荠"条。

性状

干燥的茎,呈压扁状,长60~90厘米,直径4~7毫米,顶端有穗状花序;上部淡黄色,不易拉断,下部淡绿色,则易拉断。全体皱缩,表面有纵纹,具光泽;节处稍隆起,质轻松软,中间空,折断面内有白色膜状间隔,用扩大镜观察之,呈蜂窝状。气微弱。以干燥、完整、带黄绿色、无泥土杂质者为佳。

性味

①《饮片新参》:"苦,平。"

②《苏州本产药材》:"甘,寒。"

功能主治

①《饮片新参》:"化湿热,利小便,通淋。"

②苏医《中草药手册》:"清热,利尿。治小便不利,呃逆。"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

复方

治呃逆:通天草五钱,代赭石一两。煎服。(苏医《中草药手册》)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通天草

拼音注音
Tōnɡ Tiān Cǎo
别名

荸荠梗、地栗梗、荸荠苗

英文名
Waternut Herb
出处

出自《饮片新参》

来源

药材基源:为莎草科植物荸荠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leo-charis dulcis (Burm. F.) Trin. Ex Henschel

采收和储藏:7-8月间,将茎割下,捆成把,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原形态

荸荠,多年生水生草本,高30-100cm。匍匐根茎细长,顶端膨大成球茎。秆丛生,圆柱状,粗2-5mm,光滑,有多数横膈膜。无叶片,秆基部有叶鞘2-3。小穗圆柱状,长1.5-3.5cm,直径5-6mm,淡绿色有多数花;鳞片卵状长圆形螺旋状排列,长约5mm,宽约3mm,中脉1,有淡棕色细点;下位刚毛7条,较小坚果长1.5倍,有倒刺;柱头3。小坚果宽倒卵形,双凸状,先端不缢缩,有颈并成领状的环,长约2.4mm,宽约1.8mm,棕色,光滑;花柱基三角形,宽为小坚果的1/2。花、果期5-9月。

性状

性状鉴别,茎呈扁柱形,长60-90cm,直径4-7mm,顶端有穗状花序,茎上部淡黄色,不易拉断,下部淡绿色,晚拉断。表面皱缩有纵纹,具光泽,节处稍膨大,质轻而松软,折断面中空或有白色膜状间隔,放大镜下观察呈蜂窝状。气微,味淡。

归经

脾;肾经

性味

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降逆。主热淋;小便不利;水肿;疔疮;呃逆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复方

治呃逆: 通天草五钱,代赭石一两。煎服。(苏医《中草药手册》)

各家论述

1.《饮片新参》化湿热,利小便,通淋。

2. 苏医《中草药手酚》:清热,利尿。治小便不利,呃逆。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通天草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利尿,降逆。
主治
热淋,小便不利,水肿,疔疮,呃逆。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相关论述

1、《本草药性大全》:“叶采捣烂,蛇咬可敷。”

2、《药性切要》:“梗,利小便。”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尿道炎,荸荠茎叶30g,土茯苓15g,木通6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2、治全身浮肿,小便不利,通天草(地上全草)30g(鲜品60~90g),鲜芦根30g。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3、治呃逆,通天草15g,代赭石30g。煎服。(苏州医学院《中草药手册》)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7~8月间,将茎割下,捆成把,晒干或鲜用。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残根及杂质,洗净,润软,切中段。干燥,筛去灰屑。

保存方法

~贮于干燥容器内,置于干燥通风处,防潮。~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1、药材性状:茎呈扁柱形,长60~90㎝,直径4~7㎜,顶端有穗状花序,茎上部淡黄色,不易拉断,下部淡绿色,易拉断。表面皱缩有纵纹,具光泽,节处稍膨大,质轻而松软,折断面中空或有白色膜状间隔,放大镜下观察呈蜂窝状。气微,味淡。

2、饮片性状:茎呈压扁段状,其他与药材性状一样。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莎草科荸荠属植物荸荠。
形态特征
有细长的匍匐根状茎,在匍匐根状茎的顶端生块茎,俗叫荸荠。秆多数,丛生,直立,圆柱状,高15~60厘米,直径1.5~3毫米,有多数横隔膜,干后秆表面现有节,但不明显,灰绿色,光滑无毛。叶缺如,只在秆的基部有2~3个叶鞘;鞘近膜质,绿黄色,紫红色或褐色,高2~20厘米,鞘口斜,顶端急尖。小穗顶生,圆柱状,长1.5~4厘米,直径6~7毫米,很淡绿色,顶端钝或近急尖,有多数花,在小穗基部有两片鳞片中空无花,抱小穗基部一周;其余鳞片全有花,松散地复瓦状排列,宽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顶端钝圆,长3~5毫米,宽2.5~3.5(~4)毫米,背部灰绿色,近革质,边缘为微黄色干膜质,全面有淡棕色细点,具一条中脉;下位刚毛7条;较小坚果长一倍半,有倒刺;柱头3。小坚果宽倒卵形,双凸状,顶端不缢缩,长约2.4毫米,竟1.8毫米,成熟时棕色,光滑,稍黄微绿色,表面细胞呈四至六角形;花柱基从宽的基部急骤变狭变扁而呈三角形,不为海绵质,基部具领状的环,环宽与小坚果质地相同,宽约为小坚果的1/2。花果期5~10月。
分布区域
全国各地都有栽培,朝鲜、日本、越南、印度也见分布。
生长环境
生于温暖潮湿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