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筒管

三筒管,中药名。为马兜铃科植物长叶马兜铃AristolochiachampioniiMerr.etChun[A.longifoliaChamp.exBenth.]的块根。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常用于疮疡肿毒,泄泻,痢疾,牙痛,喉痛,跌打肿痛。
别名 白金古榄、百解薯、千金薯、竹叶薯、金银带、山总管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寒。归心、大肠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 常用于疮疡肿毒,泄泻,痢疾,牙痛,喉痛,跌打肿痛。
三筒管
  • 三筒管
  • 三筒管
  • 三筒管
三筒管

《全国中草药汇编》:三筒管

拼音注音
Sān Tǒnɡ Guǎn
别名

山总管、百解薯

来源

为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三筒管Aristolochia championii Merr. et Chun.,以块根入药。秋季采,洗净切片,晒干备用。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用于急性肠胃炎,细菌性痢疾,疮疖肿毒。

用法用量

3~5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三筒管

拼音注音
Sān Tǒnɡ Guǎn
别名

白金古榄、百解薯、千金薯、竹叶薯、金银带、山总管。

来源

药材基源:为马兜铃科植物长叶马兜铃的块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istolochia championii Merr.EtChun[A. longifolia Champ. Ex Benth.]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谷密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长叶马兜铃 木质藤本。块根纺锤形。嫩枝密被黄褐色倒伏长柔毛,后渐脱落。叶柄长1-2.5cm,弯扭,被长柔毛;叶片革质,披针形、椭圆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5-30cm,宽2-5cm,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或浅心形,全缘,下面密被浅棕色倒伏长柔毛,基出脉3条,网脉在下面凸起明显。花有腐肉臭味,单生或2-5朵排成总状花序,生于老茎上;花梗柔弱,常向下弯垂,密被黄褐色倒伏长柔毛;小苞片卵状披针形,密被长柔毛;花被管中部急剧弯曲,弯曲处至檐部稍狭而较短,外面黄绿色,被褐棕色长柔毛,有红棕色脉纹,内面被细绒毛;檐部盘状,圆形,内面紫红色并有暗紫色的网纹,密布疣状突起,边缘稍浅3裂,下面一片常稍大;喉部近半圆形,黄色或暗紫色;花药成对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子房圆柱形,6棱,密被棕色长柔毛;合蕊柱粗厚,裂片先端钝,边缘具乳头状突起并向下延伸。蒴果椭圆状,成熟时6瓣开裂。种子卵形,背面稍平凸状。花期6-7月,果期9-1月。

性状

性状鉴别 块根球形或长圆柱形,有缢缩,或数个相连;表面棕褐色,粗糙凹凸不平;质硬,不易折断,断面显菊花心。药材多切成片,直径2.5-6cm,厚2-6mm,断面橙红色;质硬。气微辛,味苦。

显微鉴别 块根横切面:木栓层数列,栓内层内侧石细胞2-30个成群,断续排列成环。韧皮射线有石细胞2-10个成群稀疏散在。石细胞圆形、椭圆形或类方形,多数长径32-85μm,短径25-70μm,少数直径可达140μm,壁厚12-20μm;少数石细胞壁薄,厚4-6μm。维管束中木质部被宽狭不一的射线分成很多部分,呈放射状排列。本品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簇晶。粗的块根中心有时可见异型维管束。

化学成分

长叶马兜铃块根含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6-甲氧基去硝基马兜铃酸甲酯(6-methoxy-denitroaristolochic acid me-thyl ester),6-甲氧基马兜铃酸A甲酯(6-methoxy-aristolochic acid A methyl ester),尿囊素(allantoin)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

归经

心;大肠经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疮疡肿毒;泄泻;痢疾;牙痛;喉痛;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三筒管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
常用于疮疡肿毒,泄泻,痢疾,牙痛,喉痛,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药理作用
三筒管的生物碱具有解痉、镇痛作用。
相关论述

1、《广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治痢疾,急性肠胃炎,疮疖肿痛。”

2、《广西药植名录》:“治蛇伤,疮疥。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急性胃肠炎:三筒管9g,两面针12g,水煎服。(《实用瑶药学》)

2、胃脘痛:三筒管9g,木香3g,飞龙掌血6g,水煎服。(《实用瑶药学》)

3、治反胃:百解薯根2份,木姜子果实2份,丁香1份,研末,每天服2-3次,每次10克,开水送服。(《中国民间常用中草药选编上》)

4、治肠炎腹泻:山总管块根15克,火炭母12克,大飞扬全草9克,共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3-5剂。(《中国民间常用中草药选编上》)

5、治乳腺炎:三筒管块根,虎杖各适量,共研为细末,日服3-4次,每次取3克冲凉开水服,疗程不限,以愈为度。(《中国民间常用中草药选编 上》)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块根球形或长圆柱形,有缢缩,或数个相连;表面棕褐色,粗糙凹凸不平;质硬,不易折断,断面显菊花心。药材多切成片,直径2.5-6cm,厚2-6mm,断面橙红色;质硬。气微辛,味苦。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马兜铃科植物长叶马兜铃。
形态特征
长叶马兜铃,木质藤本。块根纺锤形。嫩枝密被黄褐色倒伏长柔毛,后渐脱落。叶柄长1-2.5cm,弯扭,被长柔毛;叶片革质,披针形、椭圆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5-30cm,宽2-5cm,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或浅心形,全缘,下面密被浅棕色倒伏长柔毛,基出脉3条,网脉在下面凸起明显。花有腐肉臭味,单生或2-5朵排成总状花序,生于老茎上;花梗柔弱,常向下弯垂,密被黄褐色倒伏长柔毛;小苞片卵状披针形,密被长柔毛;花被管中部急剧弯曲,弯曲处至檐部稍狭而较短,外面黄绿色,被褐棕色长柔毛,有红棕色脉纹,内面被细绒毛;檐部盘状,圆形,内面紫红色并有暗紫色的网纹,密布疣状突起,边缘稍浅3裂,下面一片常稍大;喉部近半圆形,黄色或暗紫色;花药成对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子房圆柱形,6棱,密被棕色长柔毛;合蕊柱粗厚,裂片先端钝,边缘具乳头状突起并向下延伸。蒴果椭圆状,成熟时6瓣开裂。种子卵形,背面稍平凸状。花期6-7月,果期9-1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谷密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