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石榴

番石榴,中药名。为桃金娘科植物番石榴PsidiumguajavaLinn.的叶或果。在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和云南等地均有分布或栽培。干燥幼果具有收敛止泻,止血之功效;常用于泻痢无度,崩漏。成熟果实具有健脾消积,涩肠止泻之功效;常用于食积饱胀,疳积,腹泻,痢疾,脱肛,血崩。叶具有燥湿健脾,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泻痢腹痛,食积腹胀,消渴病,齿龈肿痛,风湿痹痛,湿疹臁疮,疔疮肿毒,跌打肿痛,外伤出血,蛇虫咬伤。鲜叶具有止血之功效;常用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臁疮久不愈合。
别名 番石榴果,拿(火巴)果,嗽叭果
药味 涩,甘
药性
归经  
分类 消食药
产地 台湾、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
功能 干燥幼果:收敛止泻,止血。成熟果实:健脾消积,涩肠止泻。叶:燥湿健脾,清热解毒。鲜叶:止血。
主治 干燥幼果:泻痢无度,崩漏。成熟果实:食积饱胀,疳积,腹泻,痢疾,脱肛,血崩。叶:泻痢腹痛,食积腹胀,消渴病,齿龈肿痛,风湿痹痛,湿疹臁疮,疔疮肿毒,跌打肿痛,外伤出血,蛇虫咬伤。鲜叶:外用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臁疮久不愈合。
番石榴
  • 番石榴
  • 番石榴
  • 番石榴
  • 番石榴
  • 番石榴
  • 番石榴
  • 番石榴
  • 番石榴
  • 番石榴
番石榴
拼音注音
Fān Shí Liu
别名

鸡矢果、拔子、番稔、花稔、番桃树、缅桃、胶子果

来源

桃金娘科番石榴属植物番石榴Psidium guajava L.,以入药。春、夏采叶,秋季采果,晒干。

性味

甘、涩,平。

功能主治

收敛止泻,消炎止血。叶、果:急、慢性肠炎,痢疾,小儿消化不良;鲜叶:外用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臁疮久不愈合。

用法用量

叶、果0.5~1两;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番石榴

功效作用

功能
干燥幼果:收敛止泻,止血。成熟果实:健脾消积,涩肠止泻。叶:燥湿健脾,清热解毒。鲜叶:止血。
主治
干燥幼果:泻痢无度,崩漏。成熟果实:食积饱胀,疳积,腹泻,痢疾,脱肛,血崩。叶:泻痢腹痛,食积腹胀,消渴病,齿龈肿痛,风湿痹痛,湿疹臁疮,疔疮肿毒,跌打肿痛,外伤出血,蛇虫咬伤。鲜叶:外用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臁疮久不愈合。
用法用量
干燥幼果:9-15g,或烧灰,开水送下。成熟果实:3-9g,或研末,或生食,每次2-3枚,每日2-3次。叶:5-15g,鲜品可用至24-30g;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或含漱,或研末撒。
注意事项
番石榴果:毒热血痢禁服。番石榴叶:大便秘结,泻痢积滞未清者慎服。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2、解痉止泻作用。

3、降血糖作用。

4、防癌作用。

5、止血作用。

6、抗氧化作用。

7、对结肠炎损伤有保护作用。

8、抗病毒作用。

相关论述

1、《岭南草药志》:“收敛,止吐泻无度。治崩漏。”

2、《福建药物志》:“健胃固肠,治冷泻。”

3、《台湾药用植物志》:“健脾。治小儿伤食。”“驱虫,止血。”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药膳食疗:低热量果菜汁

1、功效:果菜汁不但可以解渴,还可以做成低热量的减肥饮料,并能净化血液,使其呈碱性,常饮用此果汁能消除肥胖,保持苗条身材。

2、原材料:番茄1个,柠檬半个,番石榴1个,豆芽菜60克。

3、做法:将所有的材料洗净,番茄、番石榴切成适当大小,柠檬去皮一起放入果汁机中打汁,加入少许盐调味,搅拌均匀即可。

4、用法:可作为健康饮料,每天饮用1杯。

相关配伍

1、治妇人崩漏:番石榴干烧灰,每服9g。以开水送服。(《岭南草药志》)

2、解巴豆毒:番石榴干、土炒白术、石榴皮各9g。清水1碗半,煎至1碗饮服。(《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收幼果,晒干。春、夏采叶,晒干或鲜用,秋季采熟果,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番石榴干(番石榴的干燥幼果):为干燥的未成熟幼果,呈圆球形,卵形或梨形不等,横径2-3cm,鲜时青绿色,干者黑褐色;表面稍粗糙坚硬,先端有宿存的花萼及残存花柱。果肉坚硬,浅棕色,5室,有多数种子密集镶嵌于内;种子灰褐色,大如绿豆,呈不规则扁圆形或三角形。味微酸而涩,气微香。以饱满、坚实者为佳。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桃金娘科植物番石榴。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13m;树皮平滑,灰色,片状剥落;嫩枝有棱,被毛。叶片革质,长圆形至椭圆形,长6-12cm,宽3.5-6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近于圆形,上面稍粗糙,下面有毛,侧脉12-15对,常下陷,网脉明显;叶柄长5mm。花单生或2-3朵排成聚伞花序;萼管钟形,长5mm,有毛,萼帽近圆形,长7-8mm,不规则裂开;花瓣长1-1.4cm,白色;雄蕊长6-9mm;子房下位,与萼合生,花柱与雄蕊同长。浆果球形、卵圆形或梨形,长3-8cm,顶端有宿存萼片,果肉白色及黄色,胎座肥大,肉质,淡红色;种子多数。
分布区域
在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和云南等地均有分布或栽培。
生长环境
生于原野、村边、溪旁、林缘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