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头橐吾

狭头橐吾,中药名。为菊科植物窄头橐吾Ligulariastenocephala(Maxim.)Matsum.etKoidz.的根。分布于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台湾、河南、湖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散结,利尿之功效。用于乳痈,水肿,瘰疬,河豚鱼中毒。
别名 山紫菀
药味 味苦、辛
药性
归经 味苦、辛,性平。归肝、脾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散结,利尿。
主治 用于乳痈,水肿,瘰疬,河豚鱼中毒。
狭头橐吾
  • 狭头橐吾
  • 狭头橐吾
狭头橐吾
拼音注音
Xiá Tóu Tuó Wú
别名

山紫菀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窄头橐吾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gularia stenocephala (Maxim.) Matsum.et Koidz. [Senecio stenocephalus Maxim.]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除去茎叶,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50-3100m的山坡潮湿岩石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台湾、河南、湖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窄头橐吾 多年生草本,高40-170cm,直径4-6mm,有根头,其上着生多数须根。茎直立,上部被蛛丝状毛。基生叶有长柄,达40cm,基部稍抱茎;叶片心形或肾状戟形,长和宽10-20cm,先端圆形而有突出的尖头,边缘有细齿,基部有较大而开燕尾服的齿,下面色浅,两面无毛,有常状脉;中部叶渐小,有下部鞘状抱茎的短柄;上部叶渐变为披针形或条形。花序总状,长达90cm;头状花序多数,直径2-3cm;有长梗;苞叶披针形,花后常下垂;总苞筒关,长约10mm;总苞片5个,2层,先端三角形;舌状花1-4个,舌片长圆形,长约20mm,黄色;管状花5-10个。瘦果圆柱形,有纵沟,长约10mm;冠毛污白色,长约6mm。花、果期8-12月。

化学成分

本品根含10α-H-呋喃橐吾酮(10α-H-furano-ligularenone)和10β-H-呋喃橐吾酮(10β-H-furanoligularenone)。及一新苯并呋喃衍生物:5,6-二甲氧基-2-异丙烯基苯并呋喃(5,6-dimethoxy-2-isopropenylbenzofuran)。

性味

味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散结;利尿。主乳痈;水肿;瘰疬;河豚鱼中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外用:适量,鲜全草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狭头橐吾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散结,利尿。
主治
用于乳痈,水肿,瘰疬,河豚鱼中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外用:适量,鲜全草捣敷。
相关论述
《浙江药用植物志》:“清热,利尿,散结,解毒。主治乳痈,水肿,瘰疬,河豚鱼中毒。”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乳痈:(窄头橐吾)鲜全草1株。洗净,加红糖捣烂烘热,外敷患处。

2、治水肿胀满:(窄头橐吾)鲜根适量。加烧酒捣烂,烘热敷脐部(忌食酸辣,芋艿)

3、治瘰疬:(窄头橐吾)鲜根60g,夏枯草30g。酒水各半煎服。

4、治河豚鱼中毒:(窄头橐吾)鲜叶30-60g。水煎服或捣汁服。(1-4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采挖,除去茎叶,洗净,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菊科植物窄头橐吾。
形态特征
窄头橐吾又名:戟叶橐吾。多年生草本。根肉质,细而长。茎直立,高40-170厘米,光滑,基部直径3-6毫米,极稀达20毫米,被长的枯叶柄纤维包围。丛生叶与茎下部叶具柄,柄细瘦,长27-75厘米,光滑,基部具窄鞘,叶片心状戟形、肾状戟形或罕为箭形,长2.5-16.5厘米,宽6-32厘米,先端急尖,三角形或短尖头,边缘有整齐的尖锯齿,齿端具软骨质尖头,基部宽心形,弯缺宽,长为叶片的1/3至1/5,两侧裂片尖三角形,外展,边缘具尖齿及1-2个大齿,两面光滑,有时下面脉上具短毛,叶脉掌状;茎中上部叶与下部者同形,具柄或无柄,有膨大的鞘。总状花序长达90厘米,近光滑;苞片卵状披针形至线形,下部者长达5厘米,宽至0.7厘米,上部者线形,短而窄;花序梗短,长1-7毫米,有时下部者可长达30毫米;头状花序多数,辐射状;小苞片线形;总苞狭筒形至宽筒形,长8-12毫米,有时长17-18毫米,宽2.5-4毫米,有时宽达8毫米,总苞片5(6-7),2层,长圆形,宽1.5-3(4-6)毫米,先端三角状,急尖,背部光滑,内层边缘膜质。舌状花1-4(5),黄色,舌片线状长圆形或倒披针形,长10-17毫米,宽2-4毫米,先端钝,管部长5-13毫米;管状花5-10,长10-19毫米,管部长6-13毫米,冠毛白色、黄白色或有时为褐色,长5-8毫米,短于管部。瘦果倒披针形,长5-10毫米,光滑。花果期7-12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河北、陕西、山东、江苏、浙江、台湾、河南、湖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850-3100m的山坡潮湿岩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