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豆根

乌豆根,中药名。为豆科槐属植物西南苦参SophoraprazeriPrainvar.maieri(Pamp.)Tsoong的根。植物西南苦参,分布于我国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具有利湿止泻,散瘀止痛之功效。主治水泻,风湿腰腿痛,劳伤疼痛,跌打损伤。

别名 山豆根《贵州民间药物》,矮砣砣、打锣不响《四川常用中草药》,野松皮、矮槐、野建芪、糙皮黄根《云南药用植物名录》
药味 味苦、涩
药性
归经 味苦、涩,性凉。入肺、大肠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利湿止泻,散瘀止痛。
主治

水泻,风湿腰腿痛,劳伤疼痛,跌打损伤。

乌豆根
  • 乌豆根
  • 乌豆根
乌豆根

《中药大辞典》:乌豆根

拼音注音
Wū Dòu Gēn
别名

山豆根

出处

《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为豆科植物西南槐树。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生山坡林下、湿润的灌丛中或石壁上。分布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原形态

灌木,高1~2米。小枝密被棕色短软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1~17枚,主轴密被棕色毛;小叶片长椭圆形至倒卵状长椭圆形,下部小叶较小,长1.5~4厘米,顶端小叶较大,长4~6厘米,先端渐尖,有时钝圆,基部楔形至圆形,全缘,上面初被浅锈色短毛,后变无毛,下面被浅锈色毛。总状花序腋外生,常与叶近于对生;萼钟状,5浅缺刻,外被浅锈色短柔毛;花冠蝶形,淡黄色,旗瓣狭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爪;雄蕊10,花丝基部均有毛;子房有毛,柱头头状。荚果长2~5厘米。种子1~3。花期5月。果期7~8月。

性味

性凉,味苦涩。

功能主治

清热除湿。治痨伤,水泻。

复方

①治痨伤:乌豆根一两。泡酒服。

②治水泻:乌豆根五分。磨水服。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乌豆根

拼音注音
Wū Dòu Gēn
别名

山豆根、矮砣砣、打锣不响、野松皮、矮槐、野建芪、糙皮黄根

英文名
Root of Maire Sophora
出处

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西南苦参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phora prazeri Prain var .mairei (Pamp.)[S.mairei Pamp.]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挖,洗 净,切段,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林下、河谷湿润的灌丛中或石壁上。

资源分布:分布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原形态

西南苦参 灌木,高1-2m。小枝细弱,被棕色短软毛。奇数羽状复叶,小叶11-7枚,长圆形或椭圆形,被柔毛,先端急尖至微缺或具短渐尖,近革质;托叶钻形,宿存。总状花序腋外生,常与叶近于对生,长7-14cm;萼钟状,5浅裂,密生棕色平贴绢毛;花冠蝶形,黄棕色或灰黄色,旗瓣具宽爪,翼有耳,龙骨瓣稍短于旗瓣,具耳。荚果长2-5cm,具圆锥状的喙和果颈,密生棕色柔毛。具1-3颗种子。花期5月,果期7-8月。

归经

肺;大肠经

性味

苦;涩;凉

功能主治

利湿止泻;散瘀止痛。主水泻;风湿腰腿痛;劳伤疼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或磨水。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乌豆根

功效作用

功能

利湿止泻,散瘀止痛。

主治

水泻,风湿腰腿痛,劳伤疼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或磨水。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相关论述

1、《贵州民间药物》:“清热除湿。治劳伤,水泻。”

2、《贵州草药》:“活血化瘀。”

3、《四川中药志》1979年版:“活血祛瘀,止痛,燥湿。用于风湿筋骨疼痛、骨折、跌打损伤、水泻等症。”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劳伤,乌豆根30g,泡酒服。(《贵州民间药物》)

2、治水泻,乌豆根0.15g,磨水服。(《贵州民间药物》)

3、治跌打损伤,矮砣砣l5g,香巴戟15g,金腰带12g,连钱草l0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

附注

茎与根同等入药。功效截疟,用量9-12g,水煎服。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豆科槐属植物西南苦参。

形态特征

植物西南苦参,别名西南槐《中国植物志》,西南槐树《植物分类学报》。为灌木,高1-2m。小枝细弱,被棕色短软毛。奇数羽状复叶,小叶11-17枚,长圆形或椭圆形,被柔毛,先端急尖至微缺或具短渐尖,近革质;托叶钻形,宿存。总状花序腋外生,常与叶近于对生,长7-14cm;萼钟状,5浅裂,密生棕色平贴绢毛;花冠蝶形,黄棕色或灰黄色,旗瓣具宽爪,翼瓣有耳,龙骨瓣稍短于旗瓣,具耳。荚果长2-5cm,具圆锥状的喙和果颈,密生棕色柔毛。具1-3颗种子。花期5月,果期7-8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我国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道地产区

广西、云南、贵州、四川。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林下、河谷湿润的灌丛中或石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