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球

松球,中药名。为松科植物PinusmassonianaLamb.、油松PinustabulaeformisCarr.、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Franch.的球果。马尾松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微、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油松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河南、山东、江苏等地。云南松分布于西南地区及广西。具有祛风除痹,化痰止咳平喘,利尿,通便之功效。常用于风寒湿痹,白癜风,慢性气管炎,淋浊,便秘,痔疮。

别名 松实、松元、松果、小松球、松塔
药味 味甘、苦
药性
归经 味甘、苦,性温。归肺、大肠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祛风除痹,化痰止咳平喘,利尿,通便。
主治

风寒湿痹,白癜风,慢性气管炎,淋浊,便秘,痔疮。

松球
  • 松球
  • 松球
  • 松球
  • 松球
  • 松球
  • 松球
松球

《中药大辞典》:松球

拼音注音
Sōnɡ Qiú
别名

松实(《别录》),松元(《重庆草药》)。

出处

《纲目拾遗》

来源

为松科植物油松马尾松、云南松等的球果

化学成分

种仁含蛋白质15.3%,脂肪63%,碳水化物13%。

性味

《别录》:"味苦,温,无毒。"

功能主治

治风痹,肠燥便难,痔疾。

①《别录》:"主风痹寒气,虚羸少气,补不足。"

②《纲目拾遗》:"治白点风。"

③《本草求原》:"补气,散风寒。"

④《重庆草药》:"治痔疮。"

⑤《陕西中药志》:"润肠,通大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外用:煎水洗。

复方

①治白点风:先以葱、花椒、甘草三味煎汤洗,再以青嫩松球蘸鸡子白,硫黄,同磨如粉,搽上八、九次。(《周益生家宝方》)

②治痔疮:松果十二个,皮硝五钱,芙蓉花、枳壳、蛤蟆叶各适量,煎水洗。(《重庆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松球

拼音注音
Sōnɡ Qiú
别名

松实、松元、松果、小松球、松塔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1.《本草纲目拾遗》:松球,即山松所结卵球,初青,久则裂作鳞甲形,片片四开而坠。入药取青嫩者。

2.《本草纲目》松下列松实,云见果部,不知果部乃海松子,出关东,与山松异。山松球内、老亦有子,细如粟米,不中食品。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松科植物马尾松、油松、云南松的球果。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inus massoniana Lamb.2.Pinus tabulaeformis Carr.3.Pinus densiflora Sieb.et Zucc4.Pinus thunbergii Parl

采收和储藏:春末夏初采集,鲜用或干燥备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1500m以下山地。

2.生于海拔100-2600m的山地。

3.生于温带沿海山地和平原。

4.生于东部沿海山地。

5.生于1000-2800m的山林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2.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河南、山东、江苏等地。

3.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江苏。南京一带有栽培。

4.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等地;武汉、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多有栽培。

5.分布于西南地区及广西。

原形态

1.乔木,高达45m,胸围1.5m。树皮红褐色,下部灰褐色,成不规则长块状裂。小枝常轮生,淡黄褐色,无白粉,无毛;冬芽卵状圆柱形,褐色,先端尖,芽鳞边缘丝状,先端尖或有长尖头。叶针形,2针一束,稀3针一束,长12-30cm,细长而柔软,叶缘有细锯齿,树脂道约4-8个,在背面边生,或腹面也有2个边生;叶鞘初呈褐色,后渐变成灰黑色,宿存。雄球花淡红褐色,圆柱形,弯垂,长1-1.5cm,聚生于新枝下部苞腋,穗状;雌球花单生或2-4个聚生于新枝顶端,淡紫红色。球果卵圆形或圆锥状卵形,长4-7cm,径2.5-4m,有短梗,下垂,熟时粟褐色;中部种鳞近长圆状倒卵形,长约3cm;鳞盾菱形,微隆起或平,鳞脐微凹,无刺。种子长卵圆形,长4-6mm,连翅长2-2.7cm。花期4-5月,果熟期翌年10-12月。

2.乔木,高达25m,胸围可达1m以上。树皮灰褐色,呈不规则鳞甲状裂,裂隙红褐色。枝轮生,小枝粗壮,淡橙黄色或灰黄色;冬芽宽椭圆形,先端尖,红褐色。叶针形,2针一束,深绿色,粗硬,长10-15cm,径约1.5mm,边缘有细齿,两面有气孔线;叶鞘初时淡褐色,渐变成暗灰色。雄球花圆柱形,长1.2-1.8cm,在新枝上聚生成穗状;雌球花序阔卵形,长7mm,紫色,着生于当年新枝上。球果卵形或圆卵形,长4-9cm,有短梗,向下弯垂,熟时淡黄色或淡褐黄色,宿存数年之久;中部种鳞近长圆状倒卵形,长1.6-2cm,鳞盾肥厚,隆起或微隆起,扁菱形或菱状多角形,横脊显着,鳞脐凸起有尖刺。种子卵圆形或长卵圆形,淡褐色,有斑纹,连翅长1.5-1.8cm。花期4-5月,果熟期翌年10月。

3..乔木,高达30m,胸围达1.5m。树皮橘红色,不规则鳞片状脱落。一年生枝淡黄色或红黄色,微有白粉,无毛;冬芽长圆状卵圆形,暗红褐色,针叶2针一束,长5-12cm,径约1mm,先端微尖,两面有气孔线,边缘有细锯齿,横切面半圆形,树脂道约4-6个,边生。雄球花淡红黄色,圆筒形,5-12mm,聚生于新枝下部呈短穗状;雌球花淡红紫色,单生或2-3个聚生,一年生小球果的种鳞先端有短刺。球果熟时暗黄褐色或淡褐黄色;种鳞张开,易脱落,有微隆起的横脊,鳞脐平或微凸起,有短刺。种子倒卵状椭圆形或卵圆形,长4-7mm,连翅长1.5-2m,种翅宽5-7mm。花期4月,果熟期翌年9-10月。

4.乔木,高达30m,胸围可达2m。幼树皮暗灰色,老时灰黑色,粗厚,不规则块裂。一年生枝淡褐黄色,无毛;冬芽银白色,圆柱状椭圆形或圆柱形,顶尖,芽鳞披针形,边缘白色丝状。针叶2针一束,深绿色,有光泽,粗硬,长6-12cm,边缘有细锯齿,两面均有气孔线,横切面有树脂道6-11个,中生。雄球花淡红褐色,圆柱形,长1.5-2cm;雌球花单生或2-3个聚生新枝近顶端,直立,卵圆形,淡紫红色。球果熟时褐色,圆锥状卵圆形或卵圆形,长4-6cm,径3-4cm,有短梗,向下弯垂,中部种鳞卵状椭圆形,鳞盾稍肥厚,横脊显着,鳞脐有短刺。种子倒卵状椭圆形,长5-7mm,连翅长1.5-1.8cm,种翅灰褐色。花期4-5月,果熟期翌年10月。

5.乔木,高达30m,胸围1m。树皮褐色,不规则鳞片状深裂,易脱落。一年生枝粗壮,红褐色,二三年生小枝上苞片状鳞叶易脱落,露出褐色内皮;冬芽圆锥状卵形,红褐色,芽鳞披针形,先端散开,有白色丝状毛。针叶3针一束,稀2针一束,长10-30cm,径约1.2mm ,柔软,稍下垂,横切面扇状三角形,树脂道4-5个,中生与边生并存,叶鞘宿存。球果圆锥状卵圆形,长5-11cm,梗长约5mm,熟时栗褐色或黄褐色;鳞盾肥厚隆起,有横脊;鳞脐微凹或微隆起,有短刺。种子近卵圆状倒卵形,边翅长1.6-1.9cm。花期4-5月,果熟期翌年10-11月。

归经

肺;大肠经

性味

甘;苦;性温

功能主治

祛风除痹;化痰止咳平喘,利尿,通便。。主治风寒湿痹;白癜风;慢性气管炎;淋浊;便秘;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果捣汁搽或水煎洗。

各家论述

1.《名医别录》:主风痹寒气,虚赢少气,补不足。

2.《本草纲目拾遗》:治白点风。

3.《本草求原》:补气,散风寒。

4.《重庆草药》:治痔疮。

5.《陕西中药志》:润肠,通大便。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松球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除痹,化痰止咳平喘,利尿,通便。

主治

风寒湿痹,白癜风,慢性气管炎,淋浊,便秘,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果捣汁搽或水煎洗。

注意事项

阴虚者慎服。

药理作用

抗癌作用。

相关论述

论松球性味与功能:缪希雍:“松实味甘气温性和而无毒。《本经》言苦者,误也。以其属阳,故亦主风痹寒气,其主虚羸少气补不足者,精不足补之以味,甘能益血,是以形不足温之以气。温能和气,是以服饵延年轻身不饥。”(《本草经疏》)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气管炎,哮喘性支气管炎。

相关配伍

1、治慢性腰腿痛:松球60g,泡酒500g,浸酒七日即可服。每次服10ml,每日3次。(《云南中草药选》)

2、治支气管炎:马尾松果实95g,紫苏、陈皮各15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附注

《纲目拾遗》:“松球,此即山松所结卵球,初青,久则裂作鳞甲形,片片四开而坠。儿童拾之盈筐,携入市,货与茶炉代炭,能益茶味。入药取青嫩者,《纲目》松下列松实,云见果部,不知果部乃海松子,出关东,与山松异。山松球内,老亦有子,细如粟米,不中食品。”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末夏初采集,鲜用或干燥备用。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为类球形或卵圆形,由木质化螺旋状排列的种鳞组成,直径4-6cm,多已破碎。表面棕色或棕褐色。种鳞背面先端宽厚隆起,鳞脐钝尖。基部有残存的果柄或果柄痕,质硬,有松脂特异香气,味微苦涩。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松科植物、油松 、云南松。

形态特征

1、马尾松:又名青松、山松、枞松。乔木,高达45米,胸径1.5米;树皮红褐色,下部灰褐色,裂成不规则的鳞状块片;枝平展或斜展,树冠宽塔形或伞形,枝条每年生长一轮,但在广东南部则通常生长两轮,淡黄褐色,无白粉,稀有白粉,无毛;冬芽卵状圆柱形或圆柱形,褐色,顶端尖,芽鳞边缘丝状,先端尖或成渐尖的长尖头,微反曲。针叶2针一束,稀3针一束,长12-20厘米,细柔,微扭曲,两面有气孔线,边缘有细锯齿;横切面皮下层细胞单型,第一层连续排列,第二层由个别细胞断续排列而成,树脂道约4-8个,在背面边生,或腹面也有2个边生;叶鞘初呈褐色,后渐变成灰黑色,宿存。雄球花淡红褐色,圆柱形,弯垂,长1-1.5厘米,聚生于新枝下部苞腋,穗状,长6-15厘米;雌球花单生或2-4个聚生于新枝近顶端,淡紫红色,一年生小球果圆球形或卵圆形,径约2厘米,褐色或紫褐色,上部珠鳞的鳞脐具向上直立的短刺,下部珠鳞的鳞脐平钝无刺。球果卵圆形或圆锥状卵圆形,长4-7厘米,径2.5-4厘米,有短梗,下垂,成熟前绿色,熟时栗褐色,陆续脱落;中部种鳞近矩圆状倒卵形,或近长方形,长约3厘米;鳞盾菱形,微隆起或平,横脊微明显,鳞脐微凹,无刺,生于干燥环境者常具极短的刺;种子长卵圆形,长4-6毫米,连翅长2-2.7厘米;子叶5-8枚;长1.2-2.4厘米;初生叶条形,长2.5-3.6厘米,叶缘具疏生刺毛状锯齿。花期4-5月,球果第二年10-12月成熟。 2、油松:又名短叶松、红皮松、短叶马尾松、东北黑松、紫翅油松、巨果油松。乔木,高达25米,胸径可达1米以上;树皮灰褐色或褐灰色,裂成不规则较厚的鳞状块片,裂缝及上部树皮红褐色;枝平展或向下斜展,老树树冠平顶,小枝较粗,褐黄色,无毛,幼时微被白粉;冬芽矩圆形,顶端尖,微具树脂,芽鳞红褐色,边缘有丝状缺裂。针叶2针一束,深绿色,粗硬,长10-15厘米,径约1.5毫米,边缘有细锯齿,两面具气孔线;横切面半圆形,二型层皮下层,在第一层细胞下常有少数细胞形成第二层皮下层,树脂道5-8个或更多,边生,多数生于背面,腹面有1-2个,稀角部有1-2个中生树脂道,叶鞘初呈淡褐色,后呈淡黑褐色。雄球花圆柱形,长1.2-1.8厘米,在新枝下部聚生成穗状。球果卵形或圆卵形,长4-9厘米,有短梗,向下弯垂,成熟前绿色,熟时淡黄色或淡褐黄色,常宿存树上近数年之久;中部种鳞近矩圆状倒卵形,长1.6-2厘米,宽约1.4厘米,鳞盾肥厚、隆起或微隆起,扁菱形或菱状多角形,横脊显著,鳞脐凸起有尖刺;种子卵圆形或长卵圆形,淡褐色有斑纹,长6-8毫米,径4-5毫米,连翅长1.5-1.8厘米;子叶8-12枚,长3.5-5.5厘米;初生叶窄条形,长约4.5厘米,先端尖,边缘有细锯齿。花期4-5月,球果第二年10月成熟。 3、云南松:又名长毛松、青松、飞松。乔木,高达30米,胸径1米;树皮褐灰色,深纵裂,裂片厚或裂成不规则的鳞状块片脱落;枝开展,稍下垂;一年生枝粗壮,淡红褐色,无毛,二、三年生枝上苞片状的鳞叶脱落露出红褐色内皮;冬芽圆锥状卵圆形,粗大,红褐色,无树脂,芽鳞披针形,先端渐尖,散开或部分反曲,边缘有白色丝状毛齿。针叶通常3针一束,稀2针一束,常在枝上宿存三年,长10-30厘米,径约1.2毫米,先端尖,背腹面均有气孔线,边缘有细锯齿;横切面扇状三角形或半圆形,二型皮下层细胞,第一层细胞连续排列,其下有散生细胞,树脂道约4-5个,中生与边生并存(中生者通常位于角部);叶鞘宿存。雄球花圆柱状,长约1.5厘米,生于新枝下部的苞腋内,聚集成穗状.球果成熟前绿色,熟时褐色或栗褐色,圆锥状卵圆形,长5-11厘米,有短梗,长约5毫米;中部种鳞矩圆状椭圆形,长约3厘米,宽约1.5厘米,鳞盾通常肥厚、隆起,稀反曲,有横脊,鳞脐微凹或微隆起,有短刺;种子褐色,近卵圆形或倒卵形,微扁,长4-5毫米,连翅长1.6-1.9厘米;子叶6-8枚,长2.8-3.8厘米,边缘具疏毛状细锯齿;初生叶窄条形,长2.5-5厘米,较柔软。花期4-5月,球果第二年10月成熟。

分布区域

马尾松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油松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河南、山东、江苏等地。云南松分布于西南地区及广西。

道地产区

马尾松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油松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河南、山东、江苏等地。云南松分布于西南地区及广西。

生长环境

1、马尾松:生于海拔1500以下山地。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微、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2、油松:生于海拔100-2600的山地。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河南、山东、江苏等地。 3、云南松:生于1000-2800m的山地林中。分布于西南地区及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