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篱笆

铁篱笆,中药名。为鼠李科马甲子属植物马甲子Paliurusramosissimus(Lour.)Poir.的刺、花及叶。植物马甲子,分布于我国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朝鲜、日本和越南也有分布。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主治疔疮痈肿,无名肿毒,下肢溃疡,眼目赤痛。
别名 -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平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
主治 疔疮痈肿,无名肿毒,下肢溃疡,眼目赤痛。
铁篱笆
  • 铁篱笆
  • 铁篱笆
铁篱笆

《全国中草药汇编》:铁篱笆

拼音注音
Tiě Lí Bɑ
别名

企头簕、雄虎刺

来源

鼠李科铜钱树属植物马甲子Paliurus ramosissimus Poir.以根、叶入药。根全年可采;夏秋采叶,晒干。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祛风,止痛,解毒。

根:用于感冒发热,胃痛。

叶:外用治疱痈肿毒。

用法用量

根0.5~1两;叶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铁篱笆

拼音注音
Tiě Lí Bɑ
来源

药材基源:为鼠李科植物马甲子Paliurus ramosissimus (Lour.)Poir.的刺、花及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liurus ramosissimus (Lour.)Poir.[Aubletia ramosissima Lour.Zizyphus ramosissima (Lour.)Spreng.]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山地或旷野,野生或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原形态

马甲子 灌木,高达6m。小枝褐色,被短柔毛。叶互生;叶柄长5-9mm,被毛,基部有2个紫红色针刺,长0.4-7cm;叶片纸质,宽卵形、卵状椭圆形或圆形,长3-7cm,宽2-5cm,先端纯或圆,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稍偏斜,边缘具细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无光泽,两面沿脉被棕褐色短柔毛或无毛,基出脉3条。花两性,聚伞花序腋中,被黄色绒毛,花小,直径6mm,黄绿色;萼片5,三角形,长2mm;花瓣5,匙形,短于萼片;雄蕊5,与花瓣等长或略长于花瓣;花盘圆形,边缘5或10齿裂;子房3室,花柱3深裂,柱头球形。核果林状,被黄褐色或棕褐色绒毛,周围具木栓质3浅裂的窄翅,直径1-1.7cm,长7-8mm。种子紫红色或红褐色,扁圆形。花期5-8月,果期9-10月。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疔疮痈肿;无名肿毒;下肢溃疡;眼目赤痛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铁篱笆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
主治
疔疮痈肿,无名肿毒,下肢溃疡,眼目赤痛。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药理作用
镇咳祛痰作用。
相关论述

1、《草木便方》:“疗疔疮”,“涂金疮内漏”,“敷臁疮”。

2、《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治无名肿毒。”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痈疮初起,铁篱笆叶、芙蓉叶、金华头草冲绒外敷。(《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

2、治疮疖肿痛,无名肿毒,鲜马甲子叶加红糖少许,共捣烂外敷。(《广西本草选编》)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干燥的根,上部较粗壮,下部有分支,外表有细纵纹,并残存少数须根。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鼠李科马甲子属植物马甲子。
形态特征
灌木,高达6米;小枝褐色或深褐色,被短柔毛,稀近无毛。叶互生,纸质,宽卵形、卵状椭圆形或近圆形,长3~5.5(7)厘米,宽2.2~5厘米,顶端钝或圆形,基部宽楔形、楔形或近圆形,稍偏斜,边缘具钝细锯齿或细锯齿,稀上部近全缘,上面沿脉被棕褐色短柔毛,幼叶下面密生棕褐色细柔毛,后渐脱落仅沿脉被短柔毛或无毛,基生三出脉;叶柄长5~9毫米,被毛,基部有2个紫红色斜向直立的针刺,长0.4~1.7厘米。腋生聚伞花序,被黄色绒毛;萼片宽卵形,长2毫米,宽1.6~1.8毫米;花瓣匙形,短于萼片,长1.5~1.6毫米,宽1毫米;雄蕊与花瓣等长或略长于花瓣;花盘圆形,边缘5或10齿裂;子房3室,每室具1胚珠,花柱3深裂。核果杯状,被黄褐色或棕褐色绒毛,周围具木栓质3浅裂的窄翅,直径1~1.7厘米,长7~8毫米;果梗被棕褐色绒毛;种子紫红色或红褐色,扁圆形。花期5~8月,果期9~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我国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朝鲜、日本和越南也有分布。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000以下的山地和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