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球子

冰球子,中药名。为兰科植物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Franch.)Rolfe的假鳞茎。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主治痈疽恶疮,瘰疬结核,咽痛喉痹,蛇、虫咬伤。
别名 泥宾子,山兰,毛慈姑,山慈姑
药味 甘,辛
药性 有小毒,寒
归经  
分类 清热药
产地 四川
功能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主治 痈疽恶疮,瘰疬结核,咽痛喉痹,蛇、虫咬伤。
冰球子
  • 冰球子
  • 冰球子
  • 冰球子
  • 冰球子
  • 冰球子
  • 冰球子
  • 冰球子
  • 冰球子
  • 冰球子
冰球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冰球子

别名

山慈姑、山兰

来源

兰科冰球子Oreorchis patens (Lindl.) Lindl.,以假鳞茎入药。

生境分布

四川。

性味

甘、辛,寒。有小毒。

注意

本品有毒,多作外用。

功能主治

解毒行瘀,杀虫消痈。主治痈疽疮肿,瘰疬,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

0.5~1钱,作散剂或丸剂。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冰球子

拼音注音
Bīnɡ Qiú Zǐ
别名

山慈菇、毛慈姑、泥宾子

来源

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山兰的假鳞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reorchis patens(Lindl.)Lindl.

采收和储藏:春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中山区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原形态

山兰,多年生草本。假鳞茎近球形,直径约1cm。数个相连生于匍匐状的根茎上,有2圈环纹,着生稀疏纤维,顶生1-2叶。叶片狭披针形,长达30cm,宽1.2-2.2cm,先端渐尖,基部收窄成柄。花葶侧生于假鳞茎顶端,长达53cm,下部被2枚膜质筒状鞘;多花排成长8-20cm的总状花序;小苞片短,狭披针形;花黄褐色,花被略向外反折;萼片和花瓣近等大,长7-10mm,宽约2mm,中萼片狭长圆形,侧萼片和花瓣镰状长圆形;唇瓣白色带紫斑,3裂,侧裂片狭镰刀状,长约为中裂片的1/2,中裂片楔状倒卵形,前缘皱波状,合蕊柱长约6mm。

化学成分

含多种氨基酸(amino acid)。

性味

味甘;辛;性寒;小毒

注意

《四川常用中草药》:“本品较地胆毒性大,多外用。”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痈疽疮肿;无名肿毒;瘰疬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未,每日1.5-3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冰球子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主治
痈疽恶疮,瘰疬结核,咽痛喉痹,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

1、内服:煎汤,3-6g;或磨汁;或入丸、散。

2、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正虚体弱者慎服。
相关论述
《贵州中草药名录》:“消肿,散结,化痰,解毒。治风热咳嗽,无名疮毒,酒齄鼻。”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肺结核:独蒜兰15g,水煎服。(《苗族药物学》)

2、疮痈肿毒:冰球子适量,加少许雄黄,捣烂外敷患处。

3、九子疡(瘰疬):鲜冰球子适量,捣烂外敷。

4、蛇咬伤:鲜冰球子、降龙草各适量,捣烂外敷。(2-4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挖,除去茎叶、须根,洗净,蒸后晾至半干,再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假鳞茎呈圆锥形或不规则瓶颈状团块,长1.5-2.5cm,直径1-2cm,上部渐突起,顶端断头处呈盘状,下部膨大且圆平,近基部凹入;表面黄白色或浅棕色(木去皮),较光滑,有皱纹,膨大部无环节,环节1-2条位于基部凹入处。断面浅黄色,角质,半透明。气微,味淡,微苦,稍有粘性。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兰科植物独蒜兰。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5-25cm。假鳞茎狭卵形或长颈瓶状,长1-2cm,顶生1枚叶,叶落后有1杯状齿环。叶和花同时出现椭圆状披针形,长10-25cm,宽2-5cm,先端稍钝或渐尖,基部收狭成柄,抱花葶。花葶顶生1朵花。花苞片长圆形,近急尖,等于或长于子房;花淡紫色或粉红色;萼片直立,狭披针形,长达4cm,宽5-7mm,先端急尖;唇瓣基部楔形,不明显3裂,侧裂片半卵形,先端钝,中裂片半圆形或近楔形,先端凹缺或几乎不凹缺,边缘具不整齐的锯齿,内面有3-5条波状或近直立的褶片。花期4-5月,果期7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等省区。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630-3000m的林下或沟谷旁有泥土的石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