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叶当归

疏叶当归,中药名。为伞形科植物疏叶当归AngelicalaxifoliataDiels的根。分布于甘肃、四川等地。具有祛风胜湿,通络止痛之功效。用于风寒湿痹,腰膝酸痛,头痛,跌打伤痛,疮肿。
别名 疏叶独活、红果当归、猪独活、骚羌活
药味 味辛、苦
药性
归经 味辛、苦,性温
分类 -
产地 -
功能 祛风胜湿,通络止痛。
主治 用于风寒湿痹,腰膝酸痛,头痛,跌打伤痛,疮肿。
疏叶当归
  • 疏叶当归
  • 疏叶当归
疏叶当归
拼音注音
Shū Yè Dānɡ Guī
别名

疏叶独活、红果当归、猪独活、骚羌活

来源

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疏叶当归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gelica laxfoliata Diels[A. ery-throcarpa Wolff]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去期茎叶,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300-3000m的山地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四川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圆柱形,长达15cm,灰黄色,微有香气。茎光滑无毛。基生叶及茎生叶均为二回三出式羽状分裂。叶柄长10-30cm,叶鞘长4-7cm,半抱茎,边缘膜质;叶片长12-17cm,宽10-12cm,有较疏的小叶片3-4对;茎顶商叶简化成长管状的膜质鞘,末回裂片无柄,边缘有细锯齿,背面粉绿色,两面均光滑无毛。复伞形花序顶生,花序梗及伞辐棱上有短柔毛;总苞片3-9,披针形,带紫色,有缘毛;小总苞片6-10,有缘毛,无萼齿;花瓣白色。果实卵圆形,长4-6mm,宽3-5mm,边缘常带紫色,背棱隆起,侧棱翅状,较果体宽,棱槽内油管1,合生面油管2。花期7-9月,果期8-10月。

性味

味辛;苦;性温

注意

《全国中草药汇编》:“阴虚内热者不宜用。”

功能主治

祛风胜湿;通络止痛。主风寒湿痹;腰膝酸痛;头痛;跌打伤痛;疮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煎汤洗。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疏叶当归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胜湿,通络止痛。
主治
用于风寒湿痹,腰膝酸痛,头痛,跌打伤痛,疮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煎汤洗。
注意事项
阴虚内热者不宜用。
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祛风胜湿,散寒止痛。治风湿痹痛,腰膝酸痛,感冒头痛,痈疮肿毒。”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风湿腰膝酸痛:疏叶独活、防风、秦艽、当归各9g,桑寄生15g,杜仲12g。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挖,去其茎叶,洗净,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伞形科植物疏叶当归。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圆柱形,单一或稍有分枝,长7-18厘米,基部粗1-2厘米,灰黄色,微有香气。茎高30-90厘米,有时达150厘米,粗4-7毫米,绿色或带紫色,光滑无毛。基生叶及茎生叶均为二回三出式羽状分裂,叶片长12-17厘米,宽10-12厘米,有排列较疏远的小叶片3-4对,叶柄长5-10厘米,下部叶柄长达30厘米,叶鞘长4-7厘米,伸展,半抱茎,边缘膜质;茎顶端叶简化成长管状的膜质鞘,光滑无毛;末回裂片披针形至宽披针形,膜质,长2.5-4厘米,宽1-2厘米,基部钝圆形至楔形,无柄,顶端渐尖,边缘有细密锯齿,齿端有短尖头,背面粉绿色,网状脉细而明显,两面均光滑无毛,或脉上有时有微毛。复伞形花序顶生,直径5-7(-10)厘米,花序梗及伞辐有细棱,棱上有短柔毛;伞辐30-50,长约2.5-4厘米,果期长达9厘米,总苞片3-9,披针形,带紫色,有缘毛;小伞形花序有花10-35,小总苞片6-10,长披针形,有缘毛;无萼齿,花瓣白色,倒心形,基部渐狭,顶端内折,花柱基扁平,略凸出。果实卵圆形,长4-6毫米,宽3-5毫米,黄白色,边缘常带紫色或紫红色,无毛,背棱和中棱线形,稍隆起,侧棱翅状,厚膜质,较果体宽,棱槽内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花期7-9月。果期8-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甘肃、四川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300-3000m的山地草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