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花枪刀药根

三花枪刀药根,中药名。为爵床科植物三花枪刀药Hypoestestriflora(Forssk.)Roem.etSchult.的根。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具有祛风湿,强腰膝,活血消肿之功效。常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劳伤疼痛,无名肿毒。
别名 -
药味 味辛、苦
药性 微温
归经 味辛、苦,性微温
分类 -
产地 -
功能 祛风湿,强腰膝,活血消肿。
主治 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劳伤产科疼痛,无名肿毒。
三花枪刀药根
  • 三花枪刀药根
  • 三花枪刀药根
三花枪刀药根
拼音注音
Sān Huā Qiānɡ Dāo Yào Gēn
别名

土巴戟

来源

药材基源:为爵床科植物三花枪刀药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ypoestes triflora (Forssk.) Roem. Et Schult.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除去茎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1.枪刀药 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高1-1.5m。茎直立或外倾,下部常膝状弯拐,上部具棱,被微柔毛。叶对生;柄长5-20mm;叶片纸质;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8cm,宽1.53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下延,全缘,两面被微柔毛或近于无毛;侧脉每边5或6条。花序腋生,穗状,由数个头状花序组成,长1-2cm;总苞片4,2轮,对生,在外的一对合生成管,全长约8mm,有2枚苞片为钻形,长约3mm,的裂片,被柔毛,在内的一对较小,披针形,其内通常仅有花1朵;萼小,藏于总苞内,5裂,裂片线状披针形;花冠紫蓝色,长2-2.5cm,被柔毛,花冠管细长,喉部稍扩大,冠檐2唇形,上唇全缘,下唇阔,3浅裂;雄蕊2,着生于花冠喉部,通常比冠檐短,花药1室;子房每室有2胚珠,柱头2裂。蒴果长圆形,长约10mm,下部藏于宿存的总苞内。种子近圆形,两侧呈压扁状,表面有小疣点。花期10-11月。

2.三花枪刀药 多年生草本,高达1.5m。叶对生;有柄;叶片椭圆形至椭圆状长圆形,长3-10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两面疏被短柔毛,边缘具浅锯齿。聚伞花序,1-5枝,花序生于枝端或上部叶腋,近无总梗;总苞2,叶状,倒披针状长圆形至倒卵状长圆形,被短柔毛,长10-14mm;花萼4裂,裂片条状披针形,长约5mm;花冠蓝紫色,长约15mm,外生短柔毛,冠桅二唇形,上唇线状披针形,下唇阔,3浅裂;雄蕊2,花药1室。蒴果长约9mm,上部有种子4颗,下部实心。种子小疣状点。

性味

味辛;苦;性微温

功能主治

祛风湿;强腰膝;活血消肿。主风湿痹痛;腰膝酸软;劳伤产科痛;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三花枪刀药根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湿,强腰膝,活血消肿。
主治
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劳伤产科疼痛,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除去茎叶,洗净,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爵床科植物三花枪刀药。
形态特征
三花枪刀药又名大青草、小九头。多年生草本,高达1.5m。叶对生;有柄;叶片椭圆形至椭圆状长圆形,长3-10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两面疏被短柔毛,边缘具浅锯齿。聚伞花序,1-5枝,花序生于枝端或上部叶腋,近无总梗;总苞2,叶状,倒披针状长圆形至倒卵状长圆形,被短柔毛,长10-14mm;花萼4裂,裂片条状披针形,长约5mm;花冠蓝紫色,长约15mm,外生短柔毛,冠檐二唇形,上唇线状披针形,下唇阔,3浅裂;雄蕊2,花药1室。蒴果长约9mm,上部有种子4颗,下部实心。种子小疣状点。
分布区域
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路边或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