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蛇胆,中药名。为游蛇科乌梢蛇属动物乌梢蛇Zaocysdhumnades(Cantor)的胆。动物乌梢蛇,分布于我国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具有祛风,清热,化痰,明目之功效。主治大风疠病,木舌胀塞,痰迷心窍,风热发狂,眼雾不明,痔疮红肿,皮肤热毒等。
大风疠病,木舌胀塞,痰迷心窍,风热发狂,眼雾不明,痔疮红肿,皮肤热毒等。
《纲目》
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的胆。将蛇剖开腹部,找出胆囊,用线扎住胆管上端,然后沿结扎处上方剪断,取出晾干。
动物形态详"乌蛇"条。
干燥的胆囊,全体呈棕褐色或绿褐色,皱缩,长约1厘米,粗0.5厘米,上端胆管长1.5厘米。对光透视微透明,内心黄棕色或黄绿色。味极苦,回甜。
《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苦微甘,无毒。"
祛风,清热,化痰,明目。
①《纲目》:"治大风疠疾,木舌胀塞。"
②《四川中药志》:"治痰迷心窍,风热发狂,眼雾不明;痔疮红肿及皮肤热毒等症。"
内服:研末为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搽。
①治痰迷心窍:蛇胆、陈皮、胆星、黄连、川贝、琥珀。共研末为丸服。
②治风热发狂:蛇胆、巴霜、朱砂、全蝎、寒水石、黄连。共研末为丸服。
③治眼雾不明,皮肤热毒及痱子:蛇胆兑酒吞服。(①方以下出《四川中药志》)
④治木舌塞胀:蛇胆一枚,焙干为末,敷舌上,有涎吐去。(《圣惠方》)
⑤治内外痔疮:蛇胆,配麻油调搽。(《四川中药志》)
用于治疗角膜疾病:取蛇胆汁5克(蛇的品种未经鉴定),以5~10倍量的95%酒精溶解,使蛋白沉淀,用滤纸过滤;滤液以水浴蒸发至无酒精气味,加蒸馏水适量及氯化钠0.6克溶解过滤,再加蒸馏水至100毫升即成。每日滴眼3~4次,部分病例每2小时1次。治疗各种角膜疾病(角膜溃疡、浅层点状角膜炎、浅层弥漫性角膜炎、角膜斑翳等)7例,用药时间最短8天,最长14天。痊愈3例,4例好转。本药除有消炎作用外,还能促使角膜混浊吸收,故应用后可使炎性征象迅速消退,角膜混浊减轻,浸润消失。无副作用,仅个别病人滴后有微痛,但很快消失。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乌蛇胆
祛风,清热,化痰,明目。
大风疠病,木舌胀塞,痰迷心窍,风热发狂,眼雾不明,痔疮红肿,皮肤热毒等。
内服:鲜用1-2个或晾干研末为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搽。
尚不明确。
1、镇静、镇痛作用。
2、对免疫功效起调节作用。
3、镇咳作用。
4、祛痰作用。
5、促进消化吸收作用。
6、抗过敏作用。
《本草纲目》:“治大风疠疾,木舌胀塞。”
治疗角膜疾病。
1、治木舌塞胀,蛇胆一枚,焙干为末,敷舌上,有涎吐去。(《太平圣惠方》)
2、治眼雾不明,皮肤热毒及痱子,蛇胆兑酒吞服。(《四川中药志》)
3、治内外痔疮,蛇胆,配麻油调搽。(《四川中药志》)
4、治急性风湿关节炎,蛇胆酒,每饮20ml,日饮2次。(《中国动物药》)
动物于夏秋季和饥饿时胆囊较充盈,胆汁稠厚质量好,是取胆的最好时间,而休眠期和饱食时胆囊较小,胆汁质量差。捕得后,将蛇剖开腹部,找出胆囊,用线扎住胆管上端,然后沿结扎处上方剪断,取出晾干。
①蛇胆多为类椭圆形、长椭圆形、卵圆形、杏形等,表面墨绿色。两端钝圆或稍尖,胆皮较粗糙,具韧性;长0.6-1.2cm,直径0.4-0.8cm;胆管细长,软而有弹性,不易折断。②干燥蛇胆棕褐色或绿褐色,干枯,有褶皱,长约1cm,粗0.5cm,上端胆管长1.5cm。对光透视微透明,断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味极苦,回味甜。
游蛇科乌梢蛇属动物乌梢蛇。
形体较粗大,头颈区分不明显,全长可达2米以上。背面灰褐色或黑褐色,其上有2条黑线纵贯全身,老年个体后段色深,黑线不明显,背脊黄褐纵线较为醒目,幼蛇背面灰绿色,其上有4条黑线纵贯全身。颊鳞1,偶有1小鳞,位于其下,眶前鳞2,眶后鳞2(3);颞鳞2(1)+2,上唇鳞3-2-3式。背鳞16-16(14)-14,中央2-4(6)行起棱。正脊两行棱极强,腹鳞192-205;肛鳞2分,尾下鳞95-137对。
分布于我国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
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
生活于丘陵地带及田野草丛或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