猬菊

猬菊,中药名。为菊科猬菊属植物猬菊Takaikatzuchialomonossowii(Trautv.)Kitag.EtKitam.[Olgaealomonosowii(Trautv.)Iljin]的全草。植物猬菊,分布于我国吉林、内蒙古、甘肃、宁夏、河北及山西。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效。主治疮痈肿毒,瘰疬,吐血,衄血,子宫功效性出血,外伤出血。
别名 大蓟(山东)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凉。入心、肝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治 疮痈肿毒,瘰疬,吐血,衄血,子宫功效性出血,外伤出血。
猬菊
  • 猬菊
  • 猬菊
猬菊

《全国中草药汇编》:猬菊

来源

菊科猬菊Takaikatzuchia lomonossowii (Trautv.) Kitag. et Kitam.,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东北、内蒙古、华北、甘肃、宁夏。

性味

甘,凉。

功能主治

破血行瘀,凉血,止血。主治外伤,出血,吐血,鼻出血,子宫功能性出血;外用治疮毒痈肿。

用法用量

5钱,配方用。外用鲜叶捣烂外敷。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猬菊

拼音注音
Wèi Jú
别名

大蓟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猬菊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akaikatzuchia lomonossowii (Trautv.) Kitag. Et Kitam. [Carduus lomonossowii Trautv.]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阳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地。

原形态

猬菊 多年生草本,高20-40cm。茎直立,具纵沟棱,密被灰白色绵毛,分枝或不分枝。基生叶长圆状披针形,长8-15cm,宽3-6cm,先端钝尖,基部渐狭成柄,羽状分裂,边缘有小刺尖,上面淡绿色,有光泽,无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绵毛;茎生地长圆形,向上渐小,忆裂或齿状缺刻,有小刺尖。基部沿茎下延成窄翅。头状花序,单生枝端;总苞卵形,直径3-5cm,被蛛丝状毛;总苞片多层,线状披针形,具硬锐尖头,暗紫色;花冠暗紫色,全为管状花,裂片5,先端钩状内弯;花药尾部结合成鞘状,包围花丝。瘦果,长圆形,长约5mm,稍扁,无毛,基部着生面稍歪斜;冠毛污黄色,不等长,有小锯齿,基部结合。花、果期8-9月。

性味

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疮痈肿毒;瘰疬;吐血;衄血;子宫功能性出血;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猬菊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治
疮痈肿毒,瘰疬,吐血,衄血,子宫功效性出血,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相关论述

1、《内蒙古中草药》:“清热解毒,消肿止血。主治疮痈肿毒,瘰疬,各种出血。”

2、《全国中草药汇编》:“破血行瘀,凉血止血。主治外伤出血,吐血,鼻出血,子宫功效性出血。”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功效性子宫出血,蝟菊15g,水煎服。或配方。(《全国中草药汇编》)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茎圆柱形,直径约至1cm,表面灰褐色,有纵棱,被白色绵毛,髓部白色。叶皱缩破碎,完整者矩圆状披针形,羽裂或齿裂,边缘有小刺尖,基部狭成柄,茎生叶渐小,基部向茎下延成翼,上面灰褐色,无毛。下面密被白色绵毛,头状花序单生枝端,总苞广卵形,直径2-4cm,总苞片多层,针刺状,冠毛灰黄色或白色,刺毛状,气微,味淡。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菊科猬菊属植物猬菊。
形态特征
猬菊,别名蝟菊。为多年生草本,茎15-60cm。根直伸,直径达2cm。茎单生,基部直径达1cm,被棕褐色残存的叶柄,残存的叶柄并不作纤维状撕裂,通常自基部或下部分枝,分枝伸长,开展或斜升,很少不分枝,全部茎枝有条棱,灰白色,被密厚绒毛或变稀毛。基生叶长椭圆形,长8-20cm,宽4-7cm,羽状浅裂或深裂,向基部渐狭成长或短叶柄,柄基扩大;侧裂片4-7对,半椭圆形、半长椭圆形、卵形、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顶裂片卵形或披针形或长卵形,全部裂片边缘及顶端有浅褐色针刺,针刺长0.5-2cm;下部茎叶与基生叶同形并等样分裂,向下渐狭成长或短翼柄;向上及接头状花序下部的叶渐小,椭圆形、长椭圆形、披针形至长三角形,渐不裂,无叶柄,边缘有斜三角形锯齿,齿顶有长0.5-1.5cm的针刺或边缘有针刺。茎叶全部沿茎下延成茎翼,茎翼狭窄,宽1-2cm,翼缘有稀疏针刺;全部叶质地薄,草纸,两面异色,上面绿色,无毛,下面灰白色,被密厚的绒毛。头状花序单生枝端,植株含少数或多数头状花序,但并不形成明显的伞房花序式排列,很少植株含1个头状花序而单生茎端的。总苞大,钟状或半球形,稍见灰白色,被稀疏的蛛丝毛,直径5-7cm。总苞片多层,多数,不等长,向内层渐长,外层与中层线状长三角形,最外层最短,长8cm,宽1cm,中层长达2.4cm,宽达2cm;内层与最内层与中外层同形,长3.5cm,宽2cm,外层被稠密的顺向贴伏的微糙毛。全部苞片质地坚硬,顶端针刺状长渐尖。小花紫色,花冠长3cm,檐部长1.8cm,均等5裂,裂片线形,长4cm。瘦4果楔状倒卵形,长6cm,宽3-3.5cm,顶端截形,果缘边缘浅波状,基底着生面稍见偏斜。冠毛多层,褐色,向内层渐长,长达2cm,基部连合成环,整体脱落;冠毛刚毛糙毛状,向顶端渐细,易脆折。花果期7-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我国吉林、内蒙古、甘肃、宁夏、河北及山西。
生长环境
生于山谷、山坡、沙窝或河槽地,海拔850-23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