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兰

松下兰,中药名。为鹿蹄草科植物松下兰MonotropahypopitysLinn.的全草或根。分布于东北南部、西北及山西、湖北、四川等地。具有镇咳,补虚之功效。常用于痉挛性咳嗽,气管炎及虚弱证。根利尿,主治小便不利。

别名 -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平。归肺、脾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镇咳,补虚。
主治

痉挛性咳嗽,气管炎及虚弱证。根利尿,主治小便不利。

松下兰
  • 松下兰
  • 松下兰
  • 松下兰
  • 松下兰
松下兰
拼音注音
Sōnɡ Xià Lán
别名

土花、地花

出处

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来源

药材基源:为鹿蹄草科植物松下兰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onotropa hypopitys L.[Hypopitysmultiflora Scop.;H.monotropa Grantz」

采收和储藏:6~8月采收,多为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700-3650m的山地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南部、西北及山西、湖北、四川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腐生,高8-27cm。全株无绿素,白色或淡黄色,肉质,干后变黑褐色。根细而分枝密。叶鳞片状,直立,互生,上部较稀疏,下部较紧密,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1.5cm,宽0.5-0.7cm,光端钝头,边缘近全缘,上部的常有不整齐的锯齿。总状花序有3-8花;花初下垂,后渐直立,花冠筒状钟形,长1-1.5cm,直径0.5-0.8cm;苞片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0-16mm,宽4-7mm;萼片长圆状卵形,长7-10mm,宽2.5-3.5mm,先端急尖,早落;花瓣4-5。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12-14mm,宽4.5-6mm,先端钝,上部有不整齐的锯齿,早落;雄蕊8-10,短于花冠,花药橙黄色,花丝无毛;子房无毛,4-5室,花柱直立,长2.5-4(-5)mm,柱头膨大成漏斗状,4-5圆裂。蒴果椭圆状球形,长7-10mm,直径5-7mm。花期6-7(-8)月,果期7-8(-9)月。

归经

肺;脾经

性味

苦;性平

功能主治

镇咳;补虚。主痉挛性咳嗽;气管炎及虚弱证。根利尿主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补虚弱、治虚咳。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松下兰

功效作用

功能

镇咳,补虚。

主治

痉挛性咳嗽,气管炎及虚弱证。根利尿,主治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药理作用

1、杀菌作用。

2、镇咳作用。

相关论述

《长白山植物药志》:“①全草浸剂做镇静、解痉、镇咳药,用于治疗痉挛性咳嗽,气管炎等。②用其地下部分可作利尿,催吐剂。”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6-8月采收,多为鲜用。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鹿蹄草科植物松下兰。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腐生,高8-27cm。全株无叶绿素,白色或淡黄色,肉质,干后变黑褐色。根细而分枝密。叶鳞片状,直立,互生,上部较稀疏,下部较紧密,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1.5cm,宽0.5-0.7cm,先端钝头,边缘近全缘,上部的常有不整齐的锯齿。总状花序有3-8花;花初下垂,后渐直立,花冠筒状钟形,长1-1.5cm,直径0.5-0.8cm;苞片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0-16mm,宽4-7mm;萼片长圆状卵形,长7-10mm,宽2.5-3.5mm,先端急尖,早落;花瓣4-5。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12-14mm,宽4.5-6mm,先端钝,上部有不整齐的锯齿,早落;雄蕊8-10,短于花冠,花药橙黄色,花丝无毛;子房无毛,4-5室,花柱直立,长2.5-4(-5)mm,柱头膨大成漏斗状,4-5圆裂。蒴果椭圆状球形,长7-10mm,直径5-7mm。花期6-7(-8)月,果期7-8(-9)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东北南部、西北及山西、湖北、四川等地。

道地产区

东北南部、西北及山西、湖北、四川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700-3650m的山地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