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柑子

石柑子,中药名。为天南星科石柑属植物石柑子Pothoschinensis(Raf.)Merr.、紫苞石柑PothoscathcartiiSchott的全草。石柑子分布于台湾、湖北、华南、西南等地,紫苞石柑分布于云南。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散瘀,消积,止咳之功效。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小儿疳积,咳嗽,中耳炎,鼻窦炎,晚期血吸虫病肝脾大。
别名 -
药味 味辛、淡
药性
归经 味辛、淡,性平。归肝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祛风除湿,活血散瘀,消积,止咳。
主治 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小儿疳积,咳嗽,中耳炎,鼻窦炎,晚期血吸虫病肝脾大。
石柑子
  • 石柑子
  • 石柑子
  • 石柑子
  • 石柑子
石柑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柑子

拼音注音
Shí Gān Zǐ
来源

天南星科石柑子属植物石蒲藤Pothos chinensis (Raf.)Merr.;石柑子P. cathcartii Schott及藤橘P. angustifolium Presl,以全草入药。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性味

淡,平。

注意

孕妇忌服。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活血散瘀,消积,止咳。用于跌打损伤,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风湿性关节炎,小儿疳积,咳嗽;外用治骨折,中耳炎,鼻窦炎。

用法用量

0.5~1两,酒泡服或水煎服。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或捣烂取汁,滴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石柑子

拼音注音
Shí Gān Zǐ
别名

石气柑、柑子菌芋(《分类草药性》),石蒲藤(《岭南大学校园植物名录》),巴岩香、青蒲芦茶、石葫芦(《广西中药志》)。

出处

《四川中药志》

来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藤桔全草。3~4月或9~10月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阴暗湿润的地方,以气报攀登于石上或树上。分布我国南部及四川等地。

原形态

藤本。茎多分枝,节间长1.2~2.5厘米。叶革质,矩圆形或披针形,长5~10厘米,宽1.5~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钝,秃净,网脉两面凸起;叶柄有翅,长4~6厘米以上,宽5~12毫米,有时叶柄远长于退化的叶片。花序柄长10~12毫米,下弯,下部有卵状、内陷的苞片3~5枚;佛焰苞长4~6毫米;肉穗花序近球形,直径4~6毫米;萼片6,顶端内弯;雄蕊6,花丝扁平;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1粒,柱头小。浆果红色。花期春季。

性味

《四川中药志》:"性微温,味苦辛,无毒。"

功能主治

理气止痛,祛风湿。治心胃气痛,疝气脚气,风湿骨痛。

①《分类草药性》:"消食,治风湿麻木。"

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心胃气痛,疝气,除脚气。"

③《广西中药志》:"清热,解毒,祛风湿。治风湿骨痛,耳疮。"

④《四川中药志》:"治小儿五疳,大人寒气入骨,不红不肿,湿流关节,麻木等症。并能止咳,止气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

复方

治小儿食滞成疳:石柑子、桐寄生。蒸鸡肝或猪肝服。(《四川中药志》)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石柑子

拼音注音
Shí Gān Zǐ
别名

石气柑、柑子菌芋、岩香、青蒲芦茶、石葫芦、藤桔、石戎芦茶、爬山蜈蚣、伸筋草、青笔标、铁斑鸠、小毛铜钱菜、风瘫药、六扑风、石上蟾蜍草、猛药、铁板草

英文名
Herb of Chinese Pothos
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石柑子、紫苞石柑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othos chinensis (Raf.) Merr.[Tapanava chinensis Raf.]2.Pothos cathcarti Schott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切段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2400m以下的阴湿密林中常匍匐于岩石上或附生于树干上。

2.附生于海拔500-1600m的密林中树干上。

资源分布:1.分布于台湾、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2.分布于云南。

原形态

1.石柑子,附一藤本,长0.4-6m。茎亚木质,淡褐色,近圆柱形,具纵条纹,粗约2cm,节间长1-4cm,节上常束生长1-3cm的气生根,分枝下部常具鳞叶1枚;鳞叶线形,长4-8cm,宽3-7mm,锐尖,具多数平行纵脉。叶柄倒卵状长圆形可楔形,长1-4cm,宽0.5-1.2cm;叶片纸质,披我形状卵形一对披我状长圆形,长6-13cm,宽1.5-5.6cm,先端渐尖至长渐尖,常有芒状尖头,基部钝,鲜时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干后表面黄绿色,背面淡黄色;中肋在表面稍下陷,背面隆起,侧脉4对,最下1对基出,弧形上繁荣昌盛,细脉多数,近平行。花序腑生,基部具苞片4-5枚;苞片卵形,长约5mm,纵脉多数;花序柄长0.8-1.8cm;佛焰苞卵形,绿色,长约8mm,展开宽约12mm,锐尖;肉穗花序短,椭圆形,至近圆球形,淡绿色或淡黄色,长7-8mm;花两性;花被片6枚;雄蕊6;子房3室,每室胚珠1。浆果黄绿色至红色,卵形或长圆形,长约1cm。花、果期全年。

2.紫苞石柑,本种与石柑子的区别是:叶柄与叶片近等长,叶柄长4-8cm,宽0.5-1cm;佛焰苞紫褐色。

化学成分

从石柑子全草中分得武珀酸(succin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

药理作用

抗蛇毒作用,给小鼠皮下注射100%致死量的眼镜蛇毒后,立即灌服60%石柑子醇提取液75g/kg,在24小时内小鼠存活率为68.3%,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明显的差(P<0.001)。

归经

肝;胃经

性味

味辛;苦;性平;小毒

注意

孕妇禁服。

功能主治

行气止痛;消积;祛风湿;散瘀解毒。主心、胃气痛;疝气;小儿并非积;食积胀满;血吸虫晚期肝脾肿大;风湿痹痛;脚气;跌打损伤;骨折;中耳炎;耳疮;鼻窦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浸酒搽,或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

1.《分类草药性》:消食,治风湿麻木。

2.《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心胃气痛,疝气,除脚气。

3.《广西中药志》:清热,解毒,祛风湿。治风湿骨痛,耳疮。

4.《四川中药志》:治小儿五疳,大人寒气入骨,不红不肿,湿流关节,麻木等症。并能止咳,止气痛。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石柑子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除湿,活血散瘀,消积,止咳。
主治
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小儿疳积,咳嗽,中耳炎,鼻窦炎,晚期血吸虫病肝脾大。
用法用量
内服:15-30g;或泡酒服。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或捣烂取汁滴患处。
注意事项
虚寒者忌用。
药理作用
抗肿瘤作用。
相关论述
《分类草药性》:“消食。治风湿麻木。”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小儿消化不良,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和饮食不消化等。
相关配伍

1、治风湿疼痛:石柑子15g,见血飞15g,常春藤15g。水煎服。

2、治小儿疳积或生翳膜:石柑子、叶下珠各等份。研末。每用6g,蘸猪肝吃。

3、治饮食停滞,脘腹胀痛:石柑子15g,鸡屎藤30g,香通12g,水煎服。(1-3方出自《四川中药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晒干或鲜用。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天南星科石柑属植物石柑子、紫苞石柑。
形态特征
1、石柑子:又名竹结草、爬山虎、风瘫药、毒蛇上树、上树葫芦、六扑风、巴岩香、青葫芦茶、石葫芦、马连鞍、百步藤、石上蟾蜍草、大疮花、葫芦草、石百足、千年青、落山葫芦、小毛铜钱菜、伸筋草、青竹标、岩石焦、铁斑鸠、巴岩姜、石柑儿、关刀草、猛药、铁板草。附生藤本,长0.4-6米。茎亚木质,淡褐色,近圆柱形,具纵条纹,粗约2厘米,节间长1-4厘米,节上常束生长1-3厘米的气生根;分枝,枝下部常具鳞叶1枚;鳞叶线形,长4-8厘米,宽3-7毫米,锐尖,具多数平行纵脉。叶片纸质,鲜时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干后表面黄绿色,背面淡黄色,椭圆形,披针状卵形至披针状长圆形,长6-13厘米,宽1.55-5.6厘米,先端渐尖至长渐尖,常有芒状尖头,基部钝;中肋在表面稍下陷,背面隆起,侧脉4对,最下一对基出,弧形上升,细脉多数,近平行;叶柄倒卵状长圆形或楔形,长1-4厘米,宽0.5-1.2厘米,约为叶片大小的1/6。花序腋生,基部具苞片4-5(-6)枚;苞片卵形,长5毫米,上部的渐大,纵脉多数;花序柄长0.8-1.8(-2)厘米;佛焰苞卵状,绿色,长8毫米,展开宽10(-15)毫米,锐尖;肉穗花序短,椭圆形至近圆球形,淡绿色、淡黄色,长7-8(-11)毫米,粗5-6(-10)毫米,花序梗长3-5(-8)毫米。浆果黄绿色至红色,卵形或长圆形,长约1厘米。花果期四季。2、紫苞石柑:攀援亚灌木,长5米以上。枝圆柱形,因叶柄下延而具棱,有细条纹;节间长1-2厘米。叶片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5.5-9厘米,宽2-2.5厘米,先端尾状渐尖,基部钝或圆形,叶脉细弱,侧脉3对,2对由中肋基部伸出,另1对由中肋中部伸出,细脉倾斜,多数,网结;叶柄宽,长圆状锲形,先端具短耳或否,浑圆或截平,形状多变,与叶片近等长,长4-8厘米,宽0.5-1厘米,侧脉2-3对从中肋上部出发,至边缘下弯而平行。花序腋生;苞片4-5,覆瓦状排列,卵形,上面的较大,长5-15毫米;花序柄超过苞片,长2-4厘米;佛焰苞紫褐色,宽卵圆形,锐尖,长2厘米,宽2.3厘米,展开或反折,基部沿序柄稍下延;肉穗花序直立,具长5毫米的梗,长圆形或椭圆形,长约10毫米,仅达佛焰苞的中部,粗7-8毫米。花期4月。
分布区域
石柑子:分布于台湾、湖北、华南、西南等地。紫苞石柑:分布于云南。
生长环境
石柑子:生于海拔2400m以下的阴湿密林中,常匍匐于岩石上或附生于树干上。紫苞石柑:附生于海拔500-1600m的密林中树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