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儿藤

娃儿藤,中药名。为萝藦科娃儿藤属植物娃儿藤Tylophoraovata(Lindl.)Hook.exSteud.的根。植物娃儿藤,分布于我国云南、广西、广东、湖南和台湾,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也有。具有祛风化痰,解毒散瘀之功效。主治小儿惊风,中暑腹痛,哮喘痰咳,咽喉肿痛,胃痛,牙痛,风湿疼痛,跌打损伤。

别名 七层楼、一见香、小尾伸根、三十六荡、老君须、藤老君须、白龙须、黄茅细辛、三十六根
药味 味辛
药性
归经 味辛,性温。入肝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祛风化痰,解毒散瘀。
主治

小儿惊风,中暑腹痛,哮喘痰咳,咽喉肿痛,胃痛,牙痛,风湿疼痛,跌打损伤。

娃儿藤
  • 娃儿藤
  • 娃儿藤
  • 娃儿藤
  • 娃儿藤
  • 娃儿藤
娃儿藤
拼音注音
Wá ér Ténɡ
别名

七层楼、一见香、小尾伸根、三十六荡(《江西草药》),老君须、藤老君须、白龙须、黄茅细辛、三十六根(《湖南药物志》)。

出处

《江西草药》

来源

为萝藦科植物娃儿藤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林缘或路边草丛中。分布贵州、湖南、江西、福建、浙江。

原形态

多年生缠绕藤本,有乳汁。根须状,淡黄色。叶对生;叶片卵状心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8厘米。先端尖,基部心形,两面光滑或仅上面脉上有短毛。聚伞花序,腋生,长2~5厘米;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有细毛;花冠5裂,裂片卵形,暗紫色。蓇葖果纺锤形,近水平展开。种子顶端有一簇白色长毛。花期7~8月。果期9~11月。

化学成分

同属植物含娃儿藤碱、异娃儿藤碱、娃儿藤宁碱,均有抗肿瘤作用。

药理作用

娃儿藤碱对腺癌-755、淋巴肉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P-388、小鼠淋巴白血病L-1210均有显着抗肿瘤作用,已进入临床试用,但由于试验中发现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不可逆的毒性,因而停止使用。

性味

辛,温,有小毒。

①《江西草药》:"辛,温,有小毒。"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甘辛,温。"

注意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孕妇及体弱者慎用。"

功能主治

祛风化痰,解毒散瘀。治小儿惊风,中暑腹痛,哮喘痰咳,咽喉肿痛,胃痛,牙痛,风湿疼痛,跌打损伤。

①《江西草药》:"祛风化痰,通经散瘀。"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祛风,止咳化痰,消肿解毒。"

③江西《草药手册》:"散瘀,催吐。治哮喘痰咳,咽喉肿痛,跌打损伤,风湿痛,胃痛,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研末或捣汁。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小儿惊风:娃儿藤鲜根二钱。冷开水半碗擂汁,频频灌服。(《江西草药》)

②治中暑腹痛:娃儿藤根三钱,水煎服;或研粉吞服,每次一钱。(《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白喉:娃儿藤鲜根一两。捣汁服,每日数次。如不能口服,可用鼻饲。

④治跌打损伤:娃儿藤根适量,晒干研末。每次二钱,水酒冲服。

⑤治关节肿痛:娃儿藤鲜根适量,酒精少许。捣烂外敷。

⑥治竹叶青蛇咬伤:娃儿藤根、乌桕叶、半边莲、犁头草(均鲜)各一两。捣烂外敷。(③方以下出《江西草药》)

⑦治口腔炎:娃儿藤根三至四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⑧治牙周炎:娃儿藤根一钱五分,苋菜梗二钱五分。加白糖适量,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娃儿藤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化痰,解毒散瘀。

主治

小儿惊风,中暑腹痛,哮喘痰咳,咽喉肿痛,胃痛,牙痛,风湿疼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研末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事项

孕妇及体弱者慎用。

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

2、抗肿瘤作用。

3、镇咳作用。

相关论述

1、《江西草药》:“祛风化痰,通经散瘀。”

2、《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孕妇及体弱者慎用。”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蛇咬伤,捣敷,二到三钱。(《西医学中医基本知识上》)

2、治风湿腰痛,闪挫腰痛,娃儿藤根5钱,酒水各半煎服。(《战备草药手册》)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收根,切片晒干,备用。

炮制方法

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本品干燥根呈圆柱状,细小、多数、丛生,长5~18㎝,表面淡黄色,具细小的纵皱纹,质脆而易折断,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细小,淡黄色,茎细长圆柱形,直径2~5㎜,表面灰褐色,具短柔毛,茎不分枝。叶卵形,皱缩易破碎,淡黄色,两面具柔毛,展开长2.5~6㎝,宽2~4.5㎝,全绿,枝梢有淡黄色伞房状聚伞花序,果圆柱状披针形。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萝藦科娃儿藤属植物娃儿藤。

形态特征

为攀援灌木;须根丛生;茎上部缠绕;茎、叶柄、叶的两面、花序梗、花梗及花萼外面均被锈黄色柔毛。叶卵形,长2.5~6厘米,宽2~5.5厘米,顶端急尖,具细尖头,基部浅心形;侧脉明显,每边约4条。聚伞花序伞房状,丛生于叶腋,通常不规则两歧,着花多朵;花小,淡黄色或黄绿色,直径5毫米;花萼裂片卵形,有缘毛,内面基部无腺体;花冠辐状,裂片长圆状披针形,两面被微毛;副花冠裂片卵形,贴生于合蕊冠上,背部肉质隆肿,顶端高达花药一半;花药顶端有圆形薄膜片,内弯向柱头;花粉块每室1个,圆球状,平展;子房由2枚离生心皮组成,无毛;柱头五角状,顶端扁平。蓇葖双生,圆柱状披针形,长4~7厘米,径0.7~1.2厘米,无毛;种子卵形,长7毫米,顶端截形,具白色绢质种毛;种毛长3厘米。花期4~8月,果期8~12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我国云南、广西、广东、湖南和台湾,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也有。

道地产区

我国云南、广西、广东、湖南和台湾,以及越南、老挝、缅甸、印度。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900米以下山地灌木丛中及山谷或向阳疏密杂树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