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藤,中药名。为茜草科茜草属植物大叶茜草RubiaschumannianaPritzel的根状茎。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原产于西印度。具有健胃之功效。用于小儿疳积。
用于小儿疳积。
四块瓦
茜草科小红藤Rubia maillardi Levl. et Van.,以根状茎入药。
贵州。
甘,温。
健胃。主治小儿疳积。
0.5~1两。
绿葡萄藤(《贵州民间药物》),喜马拉雅爬山虎(《贵州草药》)。
《贵州民间药物》
为葡萄科植物三叶爬山虎的全草。全年可采。
生于山坡。分布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落叶攀援藤本。茎密被红褐色粗毛;卷须短而分枝,螺旋状,顶端有圆形吸盘。叶与卷须对生;叶片掌状,小叶3枚;中间小叶倒卵形至宽披针状卵形,长6~12厘米,宽2~7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侧生小叶斜卵形,略小,边缘有尖锯齿,两面无毛或下面脉上有短柔毛;叶柄长3~12厘米。聚伞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花两性,5数,有时4数;萼浅盏状;花瓣黄绿色,矩圆形;雄蕊5;雌蕊1。浆果球形,成熟时黑褐色。
《贵州民间药物》:"性温,昧辛。"
①《贵州民间药物》:"接骨。治跌打损伤,骨折,风湿。"
②《贵州草药》:"接骨,化瘀,驱风除湿。"
①治跌打损伤:小红藤、见血飞根各一两。泡酒服。
②治骨折:㈠小红藤,见血飞、赤葛根各等分。捣烂,加酒炒热包患处。㈡小红藤、三角风各等分。捣烂,加酒包患处。
③治风湿:小红藤、三角风等分。煎水洗患处。(选方均出《贵州民间药物》)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小红藤
健胃。
用于小儿疳积。
15-30g。
尚不明确。
《新华本草纲要》:“茎(过山龙)有止血,活血,消肿功效。用于热症出血,血崩,跌打肿痛。”
春、秋季采挖,洗净,晒干或烘干。
圆柱形,结节状,长10-30cm,直径1-3mm,表面红褐色或紫红色,有纵沟。断面红色,木部较宽,导管孔明显,具髓。味微甜。
茜草科茜草属植物大叶茜草。
草本,通常近直立,高1米左右,很少攀援状;茎和分枝均有4直棱和直槽,有时在棱上亦可见直槽,近无毛,平滑或有微小倒刺。叶4片轮生,厚纸质至革质,披针形、长圆状卵形或卵形,有时阔卵形,长通常4-10厘米,宽2-4厘米,顶端渐尖或近短尖,基部阔楔形,近钝圆,乃至浅心形,边稍反卷而粗糙,通常仅上面脉上生钩状短硬毛,有时上面或两面均被短硬毛,粗糙;基出脉3条,如为5条则靠近叶缘的一对纤细而不明显,通常在上面凹陷,在下面凸起,网脉两面均不明显;叶柄近等长或2长2短,约0.5-1.5厘米,有时可达3厘米。聚伞花序多具分枝,排成圆锥花序式,顶生和腋生,腋生的通常比叶稍短,顶生的较长,总花梗长可达3-4厘米,有直棱,通常无毛;小苞片披针形,长3-4毫米,有缘毛;花小,直径约3.5-4毫米;花冠白色或绿黄色,干后常变褐色,裂片通常5,很少4或6(原记载),近卵形,渐尖或短尾尖,顶端收缩,常内弯。浆果小,球状,直径约5-7毫米,黑色。
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
四川、贵州、云南。
生于海拔2600-3000米的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