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毛射

水毛射,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水珍珠菜Pogostemonauricularius(L.)Hassk.的全草。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及云南等地。具有散风清热,祛湿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感冒发热,惊风,风湿痛,肠伤寒,疝气,疮肿湿烂,湿疹,小儿胎毒,毒蛇咬伤。
别名 毛水珍珠草、毛射草、蛇尾草、牛触臭、狐狸尾、狗仔尾、水凉粉草、毛鼠尾、老鼠癀
药味 味微苦、辛
药性
归经 味微苦、辛,性凉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散风清热,祛湿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 感冒发热,惊风,风湿痛,肠伤寒,疝气,疮肿湿烂,湿疹,小儿胎毒,毒蛇咬伤。
水毛射
  • 水毛射
  • 水毛射
水毛射
拼音注音
Shuǐ Máo Shè
别名

毛水珍珠草、毛射草、蛇尾草、牛触臭、狐狸尾、狗仔尾、水凉粉草、毛鼠尾、老鼠癀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水珍珠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gostemon auricularius(L.)Hassk.[Mentha auricularis L.;Dysophylla auricularis(L.)B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刷,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1700m的疏林下湿润处或溪边近水潮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及云南等地。

原形态

水珍珠菜,一年生草本,高0.4-2m。茎基部平卧,节上生根,上部上升,四棱形,密被黄色平展长硬毛。叶对生;叶柄短,密被黄色糙硬毛;上部叶近无柄;叶片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2.5-7cm,宽1.5-2.5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或浅心形,边缘具锯齿,两面被黄色糙硬毛,下面具腺点。轮伞花序多花,通常在茎或枝顶组成紧密而连续、有时基部间断的假穗状花序,长6-18cm;苞片卵状披针形,常与花冠等长,边缘具糙硬毛;花萼钟状,长约1mm,仅萼齿边缘具疏柔毛,其余部分无毛,但具小腺点,萼齿5,短三角形,长约为萼筒1/4;花冠淡紫或白色,长约为花萼长度的2.5倍,无毛,上唇3裂,下唇全缘,裂片边缘具柔毛;雄蕊4,长长地伸出,伸出部分具髯毛;子房4裂,花柱比雄蕊短,柱头2裂;花盘杯状。小坚果近球形,褐色。花期4-11月,果期5-12月。

化学成分

全草含耳草酸(auricularic acid),7-羟基闭花木-13,15-二烯-18-羟酸(7-hydroxycleistanth-13,15-dien-18-oicacid),7-乙酰氧基闭花木-13,15-二烯-18-羟酸(7-acetoxycleistanth-13,15-dien-18-oic acid)。

地上部分含7-(3-甲基丁酰氧基)闭花木-13,15-二烯-18-羟酸[7-(3-methylbutyroxy)cleistanth-13,15-dien-18-oic acid],7-千里光酰氧基闭花木-13,15-二烯-18-羟酸(7-senecioxycleistanth-13,15-dien-18-oic acid)。

性味

味微苦、辛;性凉

功能主治

散风清热;祛湿解毒;消肿止痛。主感冒发热;惊风;风湿痛;肠伤寒;疝气;疮肿湿烂;湿疹;小儿胎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捣敷;或取汁涂;或煎水洗。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水毛射

功效作用

功能
散风清热,祛湿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
感冒发热,惊风,风湿痛,肠伤寒,疝气,疮肿湿烂,湿疹,小儿胎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捣敷;或取汁涂;或煎水洗。
相关论述
《广西本草选编》:“清热化湿。治感冒发热,湿疹。”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感冒高热:水毛射、岗稔根各30g。水煎服。

2、治肠伤寒:水毛射30g。水煎服。

3、治石硬:水毛射嫩叶适量,擂烂外敷患处。(1-3方出自《惠阳地区中草药》)

4、治湿疹:鲜蛇尾草捣烂取汁外涂;或用全草适量,水煎外洗。(《广西本草选编》)

5、治小儿胎毒:水珍珠菜捣汁,浸小儿内衣,凉干后连穿3天。

6、治毒蛇咬伤:水珍珠菜2份,小果倒地铃1份。捣烂取汁加酒少许服。(5-6方出自《福建药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唇形科植物水珍珠菜。
形态特征
水珍珠菜又名:毛水珍珠菜。一年生草本。茎高0.4-2米,基部平卧,节上生根,上部上升,多分枝,具槽,密被黄色平展长硬毛。叶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2.5-7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或浅心形,稀楔形,边缘具整齐的锯齿,草质,上面榄绿色,下面较淡,两面被黄色糙硬毛,下面满布凹陷腺点,侧脉5-6对,与中脉在上面平坦下面明显;叶柄短,稀长至1.2厘米,密被黄色糙硬毛,上部叶近无柄。穗状花序长6-18厘米,花期先端尾状渐尖,直径约1厘米,连续,有时基部间断;苞片卵状披针形,常与花冠等长,边缘具糙硬毛。花萼钟形,小,长宽约1毫米,仅萼齿边缘具疏柔毛,其余部分无毛,但具黄色小腺点,萼齿5,短三角形,长约为萼筒1/4。花冠淡紫至白色,长约为花萼长之2.5倍,无毛。雄蕊4,长长地伸出,伸出部分具髯毛。花柱不超出雄蕊,先端相等2浅裂。花盘环状。小坚果近球形,直径约0.5毫米,褐色,无毛。花、果期4-11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及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300-1700m的疏林下湿润处或溪边近水潮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