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花苗

旋花苗,中药名。为旋花科植物旋花Calystegiasepium(L.)R.Br.的茎叶。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丹毒。
别名 -
药味 味甘、微苦
药性
归经 味甘、微苦,性平。归脾、肾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
主治 用于丹毒。
旋花苗
  • 旋花苗
  • 旋花苗
旋花苗

《中药大辞典》:旋花苗

拼音注音
Xuán Huā Miáo
出处

《本草拾遗》

来源

为旋花科植物篱天剑茎叶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旋花"条。

药理作用

全草煎剂对家兔因食饵及肾上腺素引起的高血糖有降血糖作用。

性味

①《纲目》:"甘滑微苦。"

②《湖南药物志》:"叶微辛。"

功能主治

①《本草拾遗》:"根苗捣绞汁服之,主丹毒,小儿热毒。"

②《国药的药理学》:"为利尿药,治糖尿病。"

③《广西药植名录》:"治肚痛,胃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捣汁饮。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旋花苗

拼音注音
Xuán Huā Miáo
英文名
stem and leaf of Hedge Glorybind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篱天剑的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lystegia sepium (L.) R. Br.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40-2600m的路旁、溪边草丛,农田边及山坡林缘。

资源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全株不被毛。茎缠绕,有细棱。叶形多变,叶片三角状卵形或宽卵形,长4-10cm,宽2-6cm,先端渐尖锐尖,基戟形或心形,全缘或基部稍伸展为具2-3个大齿缺的裂片。花单生叶腋;花梗长达10cm,有细棱或有时个狭翅;苞片2,宽卵形,先端锐尖;萼片5,卵形;花冠通常白色或有时淡红色或紫色,漏斗状,冠檐微裂,雄蕊5,花丝基部扩大,被小鳞毛;子房无毛,柱头2裂。蒴果卵形,长约1cm为增大的宿存苞片和萼片所包被。种子黑褐色,长约4mm,表面有小疣。花期6-7月,果期7-8月。

药理作用

全草煎剂对家兔因食饵及肾上腺素引起的高血糖有降血糖作用。

归经

脾;肾经

性味

辛;微甘;微苦;平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丹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捣汁。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根苗捣绞汁服之,主丹毒,小儿热毒。

2.《国药的药理学》:为利尿药,治糖尿病。

3.《广西药植名录》:治肚痛,胃痛。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旋花苗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
主治
用于丹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绞汁。
药理作用
降糖作用。
相关论述

1、《本草拾遗》:“主丹毒,小儿热毒。”

2、《纲目》:“能制雄黄。”

3、《国药的药理学》:“为利尿药,治糖尿病。”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旋花科植物旋花。
形态特征
旋花,又名葍藑(尔雅),旋葍(蜀本草),旋花、旋葍、筋根、续筋根、鼓子花、独肠草、美草、天剑草(本草纲目),葍子根(救荒本草),吊茄子(江西),篱天剑、饭藤子、饭豆藤、野苕(湖北),包颈草(湖南),面根藤、打碗花(贵州),狗儿弯藤(四川),打破碗花(云南)。多年生草本,全体不被毛。茎缠绕,伸长,有细棱。叶形多变,三角状卵形或宽卵形,长4-10(-15)厘米以上,宽2-6(-10)厘米或更宽,顶端渐尖或锐尖,基部戟形或心形,全缘或基部稍伸展为具2-3个大齿缺的裂片;叶柄常短于叶片或两者近等长。花腋生,1朵;花梗通常稍长于叶柄,长达10厘米,有细棱或有时具狭翅;苞片宽卵形,长1.5-2.3厘米,顶端锐尖;萼片卵形,长1.2-1.6厘米,顶端渐尖或有时锐尖;花冠通常白色或有时淡红或紫色,漏斗状,长5-6(-7)厘米,冠檐微裂;雄蕊花丝基部扩大,被小鳞毛;子房无毛,柱头2裂,裂片卵形,扁平。蒴果卵形,长约1厘米,为增大宿存的苞片和萼片所包被。种子黑褐色,长4毫米,表面有小疣。
分布区域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40-2600m的路旁、溪边草丛、农田边及山坡林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