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海棠

铁海棠,中药名。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铁海棠EuphorbiamiliiCh.desMoulins的茎、叶、根及乳汁。植物铁海棠,原产非洲(马达加斯加),广泛栽培于旧大陆热带和温带;我国南北方均有栽培,常见于公园、植物园和庭院中。具有解毒排脓,活血,逐水之功效。主治痈疮肿毒,烫火伤,跌打损伤,横痃,肝炎,水臌。
别名 玉麒麟、番鬼刺(《广西中药志》),海棠(《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万年刺、霸王鞭、千脚刺(《贵州草药》),细龙骨(《广西本草选编》),爬壁刺(《贵州中草药名录》),麟麟刺(《全国中草药名鉴》)
药味 性苦、涩、凉。入心经
药性
归经 性苦、涩、凉。入心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解毒排脓,活血,逐水。
主治 痈疮肿毒,烫火伤,跌打损伤,横痃,肝炎,水臌。
铁海棠
  • 铁海棠
  • 铁海棠
  • 铁海棠
  • 铁海棠
  • 铁海棠
  • 铁海棠
  • 铁海棠
  • 铁海棠
  • 铁海棠
铁海棠

《全国中草药汇编》:铁海棠

拼音注音
Tiě Hǎi Tánɡ
别名

万年刺、千脚刺、鸟不宿、麒麟花、刺蓬花、刺仔花、有刺日日有

来源

大戟科大戟属植物铁海棠Euphorbia milii Ch. des Moulins,以入药。全年可采,一般鲜用。

性味

苦、涩,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

花:止血。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

茎、叶:拔毒消肿。外用治痈疮肿毒。

用法用量

花10~15朵;外用适量,鲜茎、叶(去刺)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铁海棠

拼音注音
Tiě Hǎi Tánɡ
别名

麒麟花(《中国植物图鉴》),老虎竻、狮子竻(《广州植物志》),玉麒麟、番鬼刺(《广西中药志》),海棠(《广西药植名录》),万年刺、霸王鞭、千脚刺、刺蓬花(《贵州草药》)。

出处

《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铁海棠茎叶、根乳汁。全年可采,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多栽培于庭圃。分布广东、广西、福建、贵州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肉质灌木。茎直立或攀援状,长可达1米;刺硬而尖,长1~2.5厘米,或5行排列于茎的纵棱上。叶互生,通常生于嫩枝上;倒卵形或矩圆状匙形,长2.5~5厘米,先端浑圆而具小凸尖,基部狭楔形而尖,全缘。杯状聚伞花序2~4个,排成具长柄的2歧聚伞状;苞叶鲜红色,阔卵形或肾形,长约8毫米,径10~12毫米;花单性,无花被,雌雄花同生于萼状总苞内;雄花多数,具雄蕊1;雌花单生于花序中央,子房上位,花柱3枚,柱头2裂。蒴果,3室。花期5~9月,果期6~10月。

本植物的花(铁海棠花)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性味

苦,凉,有毒。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平,有毒。"

②《广西中药志》:"味苦涩,性凉,有小毒。"

③《贵州草药》:"根:性平,味辛,有小毒。"

功能主治

排脓,解毒,逐水。治痈疮,横痃,肝炎,大腹水肿。

①《福建民间草药》:"化痰排脓,消痈解毒。"

②《广西中药志》:"解疮毒,泻水气。治恶疮,横痃,大腹水肿。"

③《广西药植名录》:"全株:清凉,消炎,解毒。治肝炎,血积,热毒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者3~5钱;或捣汁。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对口疮:鲜铁海棠茎叶,酌加红糖,捣烂外敷,日换一次。(《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横痃:鸡蛋一个,穿刺小孔,铁海棠汁十滴入蛋内,用湿沙纸包裹五层,煨热,连服二个。(《广西中药志》)

③治鱼口、便毒:万年刺根适量捣烂,加酒炒热,包患处。(《贵州草药》)

④治痈疮肿毒:铁海棠鲜根适量,捣烂同酒糟炒热敷患处。(《广西中草药》)

⑤治竹木刺入肉不出:铁海棠树液数滴,滴患处,待竹木刺露出皮肤,即可拔出。(《广西中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铁海棠

拼音注音
Tiě Hǎi Tánɡ
别名

麒麟刺、玉麒麟、番鬼刺、海棠、万年刺、霸王鞭、千脚刺、细龙骨、爬壁刺、独节枝。

英文名
Stem and leaf of crownofhorns Euphorbia
出处

出自 《福建民间草药》。《广西中药志》:铁海棠,服后可致腹泻,如泻多不止,服甘草水即止。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铁海棠的茎叶、根及乳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phorbia millii Ch.des Moulins[E.splendens Bojer.]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栽培于庭院和园圃。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铁海棠 多刺灌木,高可达1m。茎直立或稍攀援状,刺硬而尖,长1-2.5cm,成5行排列于茎的纵棱上。叶互生,通常生于嫩枝上;无柄;叶片倒卵形或长圆状匙形,长2.5-5cm,先端浑圆而具凸起,基部渐狭,楔形。2-4个杯状聚伞花序生于枝端,排列成具长花序梗的二歧聚伞花序;总苞钟形,先端5裂,腺体4,无花瓣状附属物;总苞基部具2苞片,苞片鲜红色,倒卵状圆形,直径约10-12mm;花单性,雌雄花同生于萼状总苞内;雄花多数,具雄蕊1;雌花单生于花序中央,子房上位,花柱3枚,柱头2浅裂。蒴果扁球形。花期5-9月,果期6-10月。

性状

性状鉴别 茎肉质,长可达20-80cm,绿色,有纵棱,棱上有锥状的硬刺,刺长l-2.5cm。叶片倒卵形至矩圆状匙形,长2.5-5cm,先端圆或具凸尖,基部渐狭呈楔形,黄绿色。气微,味苦、涩

化学成分

茎含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烯醇(24-methylenecycloarten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香树脂醇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大戟醇(euphorbol),大戟醇二十六烷酸酯(e-uphorbol hexacosanoate),巨大戟萜醇三乙酸酯(ingenol triacetate),亭牙毒素(tiyatoxin),12-脱氧巴豆醇-13,20-二乙酸酯(12-deoxyphorbol-13,20-diacetate),铁海棠碱(milliamine)A、B、C、D、E、F、G、H、I。叶含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烯酸(24-ethylenecycloarten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大戟二烯醇(euphol)、大戟醉(euphorbol),12-去氧-4β-羟基巴豆醇-13-十二烷酸-20-乙酸二酯(12-deoxy-4β-hydroxyphorbol-13-dodecanoatee-20-acetate)、12-去氧-4β-羟基巴豆醇13-十八烷酸-20-乙酸二酯(12-deoxy-4β-hydroxyphorbol-13-octadecanoate-20-acetate)。根含铁海棠碱A、B。乳汁含a-香树脂醇(a-amyrin),12-去氧-4β-羟基巴豆醇-13-十二烷酸酯-20-乙酸酯(12-deoxy-4β-hydroxyphorbol-13-dode-canoate-20-acetate),12-去氧巴豆醇-13,20-二乙酸酯,β-谷甾醇,亭牙毒素。

归经

入心经

性味

味苦;涩;性凉;小毒

功能主治

解毒;排脓;活血;逐水。主痈疮肿毒;烫火伤;跌打损伤;横痃;肝炎;水臌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者9-15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复方

①治对口疮:鲜铁海棠茎叶,酌加红糖,捣烂外敷,日换一次。(《福建民间草药》)②治横痃:鸡蛋一个,穿刺小孔,铁海棠汁十滴入蛋内,用湿沙纸包裹五层,煨熟,连服二个。(《广西中药志》)③治鱼口、便毒:万年刺根适量捣烂,加酒炒热,包患处。(《贵州草药》)④治痈疮肿毒:铁海棠鲜根适量,捣烂同酒糟炒热敷患处。(《广西中草药》)⑤治竹木刺入肉不出:铁海棠树液数滴,滴患处,待竹木刺露出皮肤,即可拔出。(《广西中草药》)

各家论述

1.《福建民间草药》:化痰排脓,消痈解毒。

2.《广西中药志》:解疮毒,泻水气。治恶疮,横痃,大腹水肿。

3.《广西药植名录》:全株:清凉,消炎,解毒。治肝炎,血积,热毒疮。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铁海棠

功效作用

功能
解毒排脓,活血,逐水。
主治
痈疮肿毒,烫火伤,跌打损伤,横痃,肝炎,水臌。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或捣汁、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禁忌
宜慎服,过量易致腹泻。
相关论述

1、《福建民间草药》:“化痰排脓,消痈解毒”

2、《广西中药志》:“解疮毒,泻水气。洽恶疮,横痃,大腹水肿。”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痈疮肿毒,铁海棠鲜根适量,捣烂同酒糟热敷患处。(《广西中药志》)

2、治对口疮,鲜铁海棠茎叶,酌加红糖,捣烂外敷,每日换1次。(《福建民间草药》)

3、治鱼口便毒,万年刺根适量捣烂,加酒炒热,包患处。(《贵州草药》)

4、治竹木刺入肉不出,铁海棠树液数滴,滴患处,待竹木刺露出皮肤,即可拔出。(《广西中草药》)

5、治烫火伤,铁海棠鲜叶适量,捣烂绞汁涂患处。(《福建药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收,晒干或鲜用。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茎肉质,长可达20-80cm,绿色,有纵棱,棱上有锥状的硬刺,刺长1-2.5cm。叶片倒卵形至矩圆状匙形,长2.5-5cm,先端圆或具凸尖,基部渐狭呈楔形,黄绿色。气微,味苦、涩。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大戟科大戟属植物铁海棠。
形态特征
为蔓生灌木。茎多分枝,长60~100厘米,直径5~10毫米,具纵棱,密生硬而尖的锥状刺,刺长1~1.5(2.0)厘米,直径0.5~1.0毫米,常呈3~5列排列于棱脊上,呈旋转。叶互生,通常集中于嫩枝上,倒卵形或长圆状匙形,长1.5~5.0厘米,宽0.8~1.8厘米,先端圆,具小尖头,基部渐狭,全缘;无柄或近无柄;托叶钻形,长3~4毫米,极细,早落。花序2、4或8个组成二歧状复花序,生于枝上部叶腋;复序具柄,长4~7厘米;每个花序基部具6~10毫米长的柄,柄基部具1枚膜质苞片,长1~3毫米,宽1~2毫米,上部近平截,边缘具微小的红色尖头;苞叶2枚,肾圆形,长8~10毫米,宽12~14毫米,先端圆且具小尖头,基部渐狭,无柄,上面鲜红色,下面淡红色,紧贴花序;总苞钟状,高3~4毫米,直径3.5~4.0毫米,边缘5裂,裂片琴形,上部具流苏状长毛,且内弯;腺体5枚,肾圆形,长约1毫米,宽约2毫米,黄红色。雄花数枚;苞片丝状,先端具柔毛;雌花1枚,常不伸出总苞外;子房光滑无毛,常包于总苞内;花柱3,中部以下合生;柱头2裂。蒴果三棱状卵形,长约3.5毫米,直径约4毫米,平滑无毛,成熟时分裂为3个分果爿。种子卵柱状,长约2.5毫米,直径约2毫米,灰褐色,具微小的疣点;无种阜。花果期全年。
分布区域
广泛栽培于旧大陆热带和温带;我国南北方均有栽培,常见于公园、植物园和庭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