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子

望江南子,中药名。为豆科植物望江南CassiaoccidentalisL.的种子。具有清肝,健胃,通便,解毒的功效。主治目赤肿痛,头晕头胀,消化不良,胃痛,痢疾,便秘,痈肿疔毒。
别名 槐豆、金花豹子、金豆子、金角子、金角儿、风寒豆、黄豇豆、江南豆、野鸡子豆、水爪豆、羊角豆(台湾)
药味 味甘、苦
药性
归经 味甘、苦,性凉;归肝、胃、大肠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肝,健胃,通便,解毒。
主治 目赤肿痛,头晕头胀,消化不良,胃痛,痢疾,便秘,痈肿疔毒。
望江南子
  • 望江南子
  • 望江南子
望江南子

《中药大辞典》:望江南子

拼音注音
Wànɡ Jiānɡ Nán Zǐ
别名

槐豆(《救荒本草》),野鸡子豆(《福建民间草药》),金角子、金角儿(《江苏植药志》),江南豆(《中国药植图鉴》),水爪豆(《广西药植名录》),风寒豆、黄豇豆(《江苏药材志》)。

出处

《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

为豆科植物望江南荚果种子。秋季果实成热时采收,剪下荚果,晒干。

生境分布

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西等地亦产。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望江南"条。

性状

干燥荚果呈圆柱形,微扁,长6~10厘米,两侧稍隆起,边沿棕黄色,中央有紫褐色长而宽的带,自尖端伸至他端,并有多列因横隔突出而形成的横凸纹;表面粗糙,具白色小点和稀疏的细毛。基部带有长的果柄。果皮内面有纵向并列的棕色隔膜。种子多数,卵形而扁,一端稍尖,直径3~4毫米,扁平,顶端具斜生黑色条状的种脐,两面四周暗绿色,中央有褐色椭圆形斑点,刚成熟时四周有白色细网纹,贮藏后渐脱落而平滑。质地坚硬。味香,富粘液。以荚果长大、干燥、不破碎、种子不脱落、无果柄者为佳。

化学成分

种子含大黄素甲醚的匀二蒽酮,大黄酸,大黄酚,芦荟大黄素。种子油含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廿四烷酸;非皂化部分中还含谷甾醇。尚含毒蛋白、挥发油。果皮中含芹菜素的碳键黄酮甙。

药理作用

种子有致泻作用,与含大黄素有关;并有明显的毒性,与含毒蛋白有关,但因具有抗原性质,狗可得到免疫。小鼠、大鼠、马喂饲种子或注射苯提取物均表现毒性。其他作用参见"望江南"条。

炮制

除去果柄,拣净杂质,切成小段;或搓去果壳,将种子晒干。

性味

甘苦,凉,有毒。

①《现代实用中药》:"苦,平,无毒。"

②《福建民间草药》:"苦,微寒,无毒。"

③《广西中药志》:"味微甘苦,性平。"

④《福建中草药》:"甘辛,凉。"

功能主治

清肝明目,健胃,通便,解毒。治目赤肿痛,头晕头胀,消化不良,胃痛,腹痛,痢疾,便秘。

①《纲目拾遗》:"治疔、痈。"

②李承祜《药用植物学》:"健胃,利尿,解热,补血,止痢。"

③《现代实用中药》:"健胃整肠。治下痢腹痛,慢性便秘,头胀。"

④《福建民间草药》:"益肝,明目。治肝火迫眼,红肿羞明。"

⑤《江西中药》:"治胃痛,消化不良。"

⑥《药材学》:"治哮喘。种子炒后治疟。"

⑦《广西中药志》:"清肝,明目,治头晕。"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研末,0.5~1钱。外用: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肝火迫眼,红肿羞明,或视物不明:羊角豆子五钱至一两,冰糖一两,酌冲开水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疟疾:望江南子炒后研末,每次服二至三钱,日二次。(《福建中草药》)

③治高血压:望江南子炒焦研末,每次一钱,砂糖酌量,冲开水代茶常服。(《福建中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望江南子

拼音注音
Wànɡ Jiānɡ Nán Zǐ
别名

槐豆、金花豹子、金豆子、金角子、金角儿、风寒豆、黄豇豆、江南豆、野鸡子豆、水爪豆、羊角豆

英文名
Coffee Senna Seed
出处

出自《现代实用中药》。《南方主要有毒植物》:误食种子和根引起腹泻、呕吐。解救方法:中毒时洗胃,给蛋清、活性炭或鞣酸蛋白;静脉滴注5%葡萄糖盐水等对症治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望江南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ssia occidentalis L.

采收和储藏:10月果实成熟变黄时,割取全株,晒干后脱粒,取种子再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河边滩地、旷野或丘陵的灌木林或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此外,河北、山东、河南、台湾也有。

原形态

望江南 灌木或半灌木,高1-2m。分枝少,无毛。叶互生,偶数羽状复叶,长约20cm;叶柄离基部约2mm处有1枚大而褐色、圆锥形的腺体;小叶具短柄,膜质,4-5对,叶片卵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4-9cm,宽2-3.5cm,先端渐尖,有缘毛,基部近于圆形,稍偏斜,全缘,上央密被细柔毛,下面无毛。伞房状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约5cm;苞片线状披针形或长卵形,早落;萼片不相等;5片,分离;花黄色,直径1.5-2cm,花瓣5,倒卵形,先端圆形,基部具短狭的爪;雄蕊10,发育雄蕊7,3枚不育,无花药;子房线形而扁,被白色长毛,花柱丝状,内弯,柱头截形。荚果扁平,线形,褐色,长10-13cm,宽8-9cm,稍内弯,边加厚。种子30-40颗,长1-1.5cm,卵形,稍扁,淡褐色,有光泽,种子间有薄的横隔膜。花期4-8月,果期6-10月。

性状

本品呈卵形而扁,一端稍尖,长径3-4mm,短径2-3mm,暗绿色,中央有淡褐色椭圆形斑点,微凹,有的四周有白色细网纹,但贮藏后渐脱落而平滑,先端具斜生黑色条状的种脐。质地坚硬。气香,有豆腥味,富粘液。

化学成分

种子含大黄素甲醚的匀二蒽酮 (Homodianth-rone),大黄酸(Rhein),大黄酚,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种子油含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廿四烷酸;非皂化部分中还含谷甾醇。尚含毒蛋白、挥发油。果皮中含芹菜素(Apigenin)的碳键黄酮甙。种子含大黄素甲醚(physcion)、大黄素甲醚-1-葡萄糖甙(physcion-1-glucoside)、1,8-二羟基-2-甲基蒽醌(1,8-dihydroxy-2-methylamthraquinone)、1,4,5-三羟基-3-甲基-7-甲氧基蒽醌(1,4,5-trihydroxy-3-methyl-7-methoxy-anthraquinone)、N-甲基吗啉-(N-methylmor-qholine)及半乳糖甘露糖聚糖(galactomannan)。另含β-谷甾醇及脂肪酸。果皮含芹菜素(apigenin)的碳-甙类。

药理作用

种子有致泻作用,与含大黄素有关;并有明显的毒性,与含毒蛋白有关,但因具有抗原性质,狗可得到免疫。小鼠、大鼠、马喂饲种子或注射苯提取物均表现毒性。其他作用参见望江南条。

炮制

除去果柄,拣净杂质,切成小段;或搓去果壳,将种子晒干。

鉴别

取本品粉末0.5g,加氯仿10ml,水浴上回流加热15分钟,放冷,滤入分液漏斗中,加氢氧化钠试液10ml,振摇,氢氧化钠层显红色。

归经

肝;胃;大肠经

性味

甘苦;凉;有毒

功能主治

清肝,健胃,通便,解毒。主目赤肿痛,头晕头胀,消化不良,胃痛,痢疾,便秘,痈肿疔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研末,1.5-3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肝火迫眼,红肿羞明,或视物不明: 羊角豆子五钱至一两,冰糖一两,酌冲开水炖服。(《福建民间草药》)②治疟疾: 望江南子炒后研末,每次服二至三钱,日二次。(《福建中草药》)③治高血压: 望江南子炒焦研末,每次一钱,砂糖酌量,冲开水代茶常服。(《福建中草药中》)

各家论述

1.《纲目拾遗》:治疔、痈。

2. 李承祜《药用植物学》:健胃,利尿,解热,补血,止痢。

3.《现代实用中药》:健胃整肠。治下痢腹痛,慢性便秘,头胀。

4.《福建民间草药》:益肝,明目。治肝火迫眼,红肿羞明。

5.《江西中药》:治胃痛,消化不良。

6.《药材学》:治哮喘。种子炒后治疟。

7.《广西中药志》:清肝,明目,治头晕。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望江南子

功效作用

功能
清肝,健胃,通便,解毒。
主治
目赤肿痛,头晕头胀,消化不良,胃痛,痢疾,便秘,痈肿疔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研末,1.5-3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体虚者慎服。过量服用易引起呕吐,腹泻。

相关论述

1、《纲目拾遗》:“治疔、痈。”

2、《现代实用中药》:“健胃整肠。治下痢腹痛,食伤,慢性便秘,头胀。”

3、《江西中药》:“治胃痛,消化不良。”

4、《广西中药志》:“清肝,明目,治头晕。”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肝火迫眼,红肿羞明,或视物不明:羊角豆子15-30g,冰糖30g。酌冲开水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2、治高血压病:望江南子炒焦研末。每次3g,砂糖酌量,冲开水代茶常服。(《福建中草药》)

3、治一般外科炎症,乳腺炎,蜂窝织炎,毛囊炎,鼻疮:(望江南)种子15-30g。水煎服。并以(望江南)鲜叶适量,捣烂外敷。[《赤脚医生》1972,(7):15]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10月果实成熟变黄时,割取全株,晒干后脱粒,取种子再晒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本品呈卵形而扁,一端稍尖,长径3-4mm,短径2-3mm,暗绿色,中央有淡褐色椭圆形斑点,微凹,有的四周有白色细网纹,但贮藏后渐脱落而平滑,先端具斜生黑色条状的种脐。质地坚硬。气香,有豆腥味,富粘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豆科决明属望江南。
形态特征
灌木或半灌木,高1-2m。分枝少,无毛。叶互生,偶数羽状复叶,长约20cm;叶柄离基部约2mm处有1枚大而褐色、圆锥形的腺体;小叶具短柄,膜质,4-5对,叶片卵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4-9cm,宽2-3.5cm,先端渐尖,有缘毛,基部近于圆形,稍偏斜,全缘,上面密被细柔毛,下面无毛。伞房状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约5cm;苞片线状披针形或长卵形,早落;萼片不相等;5片,分离;花黄色,直径1.5-2cm,花瓣5,倒卵形,先端圆形,基部具短狭的爪;雄蕊10,发育雄蕊7,3枚不育,无花药;子房线形而扁,被白色长毛,花柱丝状,内弯,柱头截形。荚果扁平,线形,褐色,长10-13cm,宽8-9mm,稍内弯,边加厚。种子30-40颗,长1-1.5cm,卵形,稍扁,淡褐色,有光泽,种子间有薄的横隔膜。花期4-8月,果期6-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此外,河北、山东、河南、台湾也有。
道地产区
产于长江以南各地。多自产自销。
生长环境
常生于河边滩地、旷野或丘陵的灌木林或疏林中。
生长见习
原产于热带,喜温暖气候,不耐寒,植株适宜生长温度为15-30℃,若气温低于10℃,则停止生长,降至5℃,植株开始死亡。一般土壤均可种植,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
繁殖方式
用种子繁殖。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播种期南方3月份,北方以4月中、下旬为宜。播种前可用温水浸种一昼夜,以利出苗。条播,行距50-60cm,开约5cm深的沟,每1h㎡播种量22.5-30kg。播种后覆土约2cm,稍加镇压。
病虫防治
1、根腐病,7-8月雨季发生,可选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经常松土,增加土壤通气性;用50%多菌灵1000倍液喷洒。2、红蜘蛛,5-8月发生,可喷20%双甲脒乳油1000倍液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