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矾叶

山矾叶,中药名。为山矾科山矾属植物山矾SymplocoscaudataWall.[SymplocossumuntiaBuch.-Ham.exD.Don]的叶。植物山矾,分布于我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具有清热解毒,收敛止血之功效。主治久痢,风火赤眼,扁桃体炎,中耳炎,咳血,便血,鹅口疮。
别名 -
药味 味酸、涩、微甘
药性
归经 味酸、涩、微甘,性平。入肺、胃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收敛止血。
主治 久痢,风火赤眼,扁桃体炎,中耳炎,咳血,便血,鹅口疮。
山矾叶
  • 山矾叶
  • 山矾叶
山矾叶

《中药大辞典》:山矾叶

拼音注音
Shān Fán Yè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山矾科植物山矾

生境分布

生长山谷、溪边灌丛中或山坡林下。分布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等地。

原形态

山矾(《纲目》),又名:郑花(《山谷内集》),芸香、柘花、春桂、七里香、玚花(《纲目》),山桂花、三月桂、黑厚皮柴、黄仔叶柴、小元柴、田螺柴、十里香。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1.5~2.5米。树皮灰褐色,平滑不裂;小枝无毛。单叶互生;革质;阔披针形,长4~8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渐尖,成尾状,基部阔楔形,边缘微锯齿,光滑无毛,表面叶脉内凹,背面突起。总状花序腋生,具毛,长3~5厘米;萼平滑无毛;花瓣白色,长3毫米。果实圆锥形,平滑无毛,萼齿宿存。花期3月。果期8月。

本植物的根(山矾根)、花(山矾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性味

《纲目》:"酸涩微甘,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收敛。治肺结核咯血,便血,久痢,急性扁桃体炎,急性中耳炎,烂弦风眼。

①《纲目》:"治久痢,止渴。"

②《江西草药》:"清热利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煎水洗或捣汁含漱、滴耳。

复方

①治直肠出血与肺结核咯血:山矾叶一至二两,加入方中煎服,有收敛止血作用。(《衡山民间草药》)

②治烂弦风眼:山矾叶三十片,老姜三片,浸水蒸热,洗。(《纲目》)

③治急性中耳炎:鲜山矾叶捣烂,布包绞汁,滴耳。(《衡山民间草药》)

④治急性扁桃体炎、鹅口疮:鲜山矾叶适量,捣汁含漱。(《江西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山矾叶

拼音注音
Shān Fán Yè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山矾,结子大如椒,青色,熟则黄色,可食。其叶味涩,人取以漆黄及收豆腐或杂入茶中。

来源

药材基源:为山矾科植物山矾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ymplocos sumuntia Buch.-Ham·ex D·Don[S.Caudata Wal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1500m的山谷、溪边灌丛中或山坡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原形态

乔木。嫩枝褐色。叶互生;叶柄长0.5-1cm;叶片薄革质,卵形、狭倒卵形、倒披针状椭圆形,长3.5-8cm,宽1.5-3cm,先端常呈尾状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边线具浅锯齿或波状齿,有的近全缘;中脉在叶面凹下,侧脉和网脉在两面均凸起,侧脉每边4-6条。总状花序长2.5-4cm,被展开的柔毛;苞片早落,阔卵形至倒卵形,长约1mm,密被柔毛;小苞片与苞片同形;花萼长2-2.5mm,萼筒倒圆锥形,无毛,裂片三角状卵形,与萼筒等长或稍短于萼筒,背面有微柔毛;花冠白色,5深裂几达基部,长4-4.5mm,裂片背面有微柔毛;雄蕊25-35,花丝基部稍合生;花盘环状,无毛;子房3室。核果卵状坛形,黄绿色,长7-10mm,外果皮薄而脆,朱端宿萼裂片直立,有时脱落。花期2-3月,果期6-7月。

性状

性状鉴别 叶片多皱缩破碎,棕褐色或黄褐色,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狭倒卵形或倒披针状椭圆形,长4.8-6.Ocm,宽1.8-2.1cm,先端常呈尾状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边缘具浅锯齿或波状齿,有时近全缘,中脉在上面部分凹下,侧脉和网脉在两面均凸起,侧脉每边4-6条;叶柄长2-7mm。

叶薄革质。气微,味淡。

药理作用

同属植物S.RacemosaRoxb.干皮溶于丙酮部分对麻醉狗和脊髓猫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对家兔回肠则有抑制。其树皮可治月经过多。

归经

肺;胃经

性味

酸;涩;微甘;性平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收敛止血。主久痢;风火赤眼,扁桃体炎;中耳炎;咳血;便血,鹅口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汁含漱、滴耳。

各家论述

1.《纲目》:治久痢,止渴。2.《江西草药》:清热利湿。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山矾叶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收敛止血。
主治
久痢,风火赤眼,扁桃体炎,中耳炎,咳血,便血,鹅口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汁含漱、滴耳。
相关论述
《花镜》:“山矾花,一名芸香,一名郑花,多生江浙诸山。叶如冬青,生不对节,凌冬不凋。三月看白花,细小而繁,不甚可观,而香馥最远,故俗名七里香,北人呼为瑒花。其子熟则可食。土人采叶以染黄,不借矾力而自成色,故名山矾。”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烂弦风眼,山矾叶三十片,老姜三片。浸水蒸热,洗。(《纲目》)

2、治风火眼痛,(山矾)鲜叶捣烂,取汁点眼。(《湖南药物志》)

3、治急性扁桃体炎、鹅口疮,山矾叶(鲜)适量。捣汁含漱。(《江西草药》)

4、治急性中耳炎,鲜山矾叶捣烂,布包绞汁滴耳。(《衡山民间草药》)

5、治翻胃呕吐,山矾叶(不以多少、炒黄),黑小豆(炒香),田螺壳(火煅)。上为末。或酒、或熟水调二三钱服之。(《朱氏集验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叶,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叶片多皱缩破碎,棕褐色或黄褐色,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狭倒卵形或倒披针状椭圆形,长4.8-6.0cm,宽1.8-2.1cm,先端常呈尾状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边缘具浅锯齿或波状齿,有时近全缘,中脉在上面部分凹下,侧脉和网脉在两面均凸起,侧脉每边4-6条;叶柄长2-7mm。叶薄革质。气微,味淡。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山矾科山矾属植物山矾。
形态特征
植物山矾,别名郑花《山谷内集》,芸香、椗花、柘花、瑒花、春桂、七里香《纲目》,㮳花《植物名实图考》,山桂花《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乔木,嫩枝褐色。叶薄革质,卵形、狭倒卵形、倒披针状椭圆形,长3.5-8厘米,宽1.5-3厘米,先端常呈尾状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边缘具浅锯齿或波状齿,有时近全缘;中脉在叶面凹下,侧脉和网脉在两面均凸起,侧脉每边4-6条;叶柄长0.5-1厘米。总状花序长2.5-4厘米,被展开的柔毛;苞片早落,阔卵形至倒卵形,长约1毫米,密被柔毛,小苞片与苞片同形;花萼长2-2.5毫米,萼筒倒圆锥形,无毛,裂片三角状卵形,与萼筒等长或稍短于萼筒,背面有微柔毛;花冠白色,5深裂几达基部,长4-4.5毫米,裂片背面有微柔毛;雄蕊25-35枚,花丝基部稍合生;花盘环状,无毛;子房3室。核果卵状坛形,长7-10毫米,外果皮薄而脆,顶端宿萼裂片直立,有时脱落。花期2-3月,果期6-7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我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00-1500米的山林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