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花根

旋花根,中药名。为旋花科植物旋花Calystegiasepium(L.)R.Br.的根。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具有益气补虚,续筋接骨,解毒,杀虫之功效。常用于劳损,金疮,丹毒,蛔虫病。

别名 旋葍草根、篱天剑根
药味 味甘、微苦
药性
归经 味甘、微苦,性温。归肺、肝、肾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益气补虚,续筋接骨,解毒,杀虫。
主治

用于劳损,金疮,丹毒,蛔虫病。

旋花根
  • 旋花根
  • 旋花根
旋花根

《中药大辞典》:旋花根

拼音注音
Xuán Huā Gēn
别名

筋根(《本经》),续筋根(《本草图经》),旋蒚草根(《救急方》)。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旋花科植物篱天剑。3月或9月采,晒干。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旋花"条。

性味

甘微苦,温。

①《本经》:"味辛。"

②《唐本草》:"味甘。"

③《救荒本草》:"味甘,性温。"

④《纲目》:"甘滑微苦。"

功能主治

益精气,续筋骨。治丹毒,创伤。

①《本经》:"主腹中寒热邪气,利小便。"

②《别录》:"主续筋。"

③《本草拾遗》:"根苗捣绞汁服之,主丹毒,小儿热毒。根主续筋骨,合金疮。"

④《纲目》:"补劳损,益精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捣汁。

各家论述

《纲目》:"旋花根细如筋,可啖,故《别录》言其久服不饥。时珍自京师还,见北土车夫每截之,云暮归煎汤饮,可补损伤,则益气续筋之说,尤可征矣。"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旋花根

拼音注音
Xuán Huā Gēn
别名

旋葍草根、篱天剑根

英文名
root of Hedge Glorybind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篱天剑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lystegia sepium (L.) K Br.

采收和储藏:3月或9月采挖,洗净,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40-2600m的路旁、溪边草丛,农田边及山坡林缘。

资源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全株不被毛。茎缠绕,有细棱。叶形多变,叶片三角状卵形或宽卵形,长4-10cm,宽2-6cm,先端渐尖锐尖,基戟形或心形,全缘或基部稍伸展为具2-3个大齿缺的裂片。花单生叶腋;花梗长达10cm,有细棱或有时个狭翅;苞片2,宽卵形,先端锐尖;萼片5,卵形;花冠通常白色或有时淡红色或紫色,漏斗状,冠檐微裂,雄蕊5,花丝基部扩大,被小鳞毛;子房无毛,柱头2裂。蒴果卵形,长约1cm为增大的宿存苞片和萼片所包被。种子黑褐色,长约4mm,表面有小疣。花期6-7月,果期7-8月。

归经

肺;肝;肾经

性味

甘;微苦;温

功能主治

益气补虚;续筋接骨;解毒;杀虫。主丹毒;劳损;金疮;蛔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绞汁。外用捣敷。

各家论述

1.《纲目》:旋花根细如筋,可啖,故《别录》言其久服不饥。时珍自京师还,见北上车夫每截之,云暮归煎汤饮,可补损伤,则益气续筋之说,尤可征矣。

2.《本经》:主腹中寒热邪气,利小便。

3.《别录》:主续筋。

4.《本草拾遗》:根苗捣绞汁服之,主丹毒,小儿热毒。根主续筋骨,合金疮。

5.《纲目》:补劳损,益精气。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旋花根

功效作用

功能

益气补虚,续筋接骨,解毒,杀虫。

主治

用于劳损,金疮,丹毒,蛔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绞汁。外用:捣敷。

注意事项

1、掌叶防己碱有一定毒性,不可多食。

2、煎煮时间要在50分钟以上。

相关论述

论旋花根益气续筋:李时珍:“旋花根细如筋,可啖,故《别录》言其久服不饥。时珍自京师还,见北土车夫每载之,云暮归煎汤饮,可补损伤,则益气续筋之说尤可征矣。”(《纲目》)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被斫筋断:旋葍根捣汁,沥疮中,仍以滓傅之,即封裹之。(《外台》引《必效方》)

2、治头痛:篱天剑根12g,水煎服;另用叶捣烂,敷痛处。

3、治蛔虫病:篱天剑根30g,煮鸡蛋食。(2-3方出自《湖南药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3-9月采挖,洗净,晒干或鲜用。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旋花科植物旋花。

形态特征

旋花,又名葍藑(尔雅),旋葍(蜀本草),旋花、旋葍、筋根、续筋根、鼓子花、独肠草、美草、天剑草(本草纲目),葍子根(救荒本草),吊茄子(江西),篱天剑、饭藤子、饭豆藤、野苕(湖北),包颈草(湖南),面根藤、打碗花(贵州),狗儿弯藤(四川),打破碗花(云南)。多年生草本,全体不被毛。茎缠绕,伸长,有细棱。叶形多变,三角状卵形或宽卵形,长4-10(-15)厘米以上,宽2-6(-10)厘米或更宽,顶端渐尖或锐尖,基部戟形或心形,全缘或基部稍伸展为具2-3个大齿缺的裂片;叶柄常短于叶片或两者近等长。花腋生,1朵;花梗通常稍长于叶柄,长达10厘米,有细棱或有时具狭翅;苞片宽卵形,长1.5-2.3厘米,顶端锐尖;萼片卵形,长1.2-1.6厘米,顶端渐尖或有时锐尖;花冠通常白色或有时淡红或紫色,漏斗状,长5-6(-7)厘米,冠檐微裂;雄蕊花丝基部扩大,被小鳞毛;子房无毛,柱头2裂,裂片卵形,扁平。蒴果卵形,长约1厘米,为增大宿存的苞片和萼片所包被。种子黑褐色,长4毫米,表面有小疣。

分布区域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道地产区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40-2600m的路旁、溪边草丛、农田边及山坡林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