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药,中药名。为荨麻科植物毛花点草Nanocnidelobata的全草。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止血之功效。常用于肺热咳嗽,瘰疬,咯血,烧烫伤,痈肿,跌打损伤,蛇咬伤,外伤出血。
肺热咳嗽,瘰疬,咯血,烧烫伤,痈肿,跌打损伤,蛇咬伤,外伤出血。
毛花点草
荨麻科花点草属植物毛花点草Nanocnide pilosa Migo,以全草入药。春夏采集,洗净泥土,鲜用或晒干。
酸,凉。
清热解毒。用于烧烫伤,疮疖,痱子。
0.5~1两。
波丝草、小九龙盘、毛叶冷水花、红细草、遍地红、透骨消、连钱草苎麻
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毛花点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anocnide lobata Wedd.N.pilosa Migo]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集,鲜用或晒干。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00m左右的山坡路旁、房舍附近及园圃潮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多年生草本,高10-30cm。茎丛生,多分枝,有向下弯曲的白色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1-2cm;托叶侧生,分离;叶片扇形或三角状卵形,长宽近相等,长1-2cm,先端钝圆,基部宽楔形或浅心形,边缘有粗钝锯齿,两面被白色长毛,有点状或条状钟乳体;基出脉3条,侧出脉再作2分枝。花淡黄绿或白色,雄花成小形聚伞花序,生于枝梢叶腋,有细刺状硬毛,花被片5,雄蕊5;雌花序聚伞状,生于叶腋或茎梢,生于叶腋的具有短花梗,生于茎梢的无花梗,花被片4,外面突起,被细刺硬毛。瘦果卵形,光滑,有细点突起,由宿存花被片所包。花期4-5月,果期6-7月。
性状鉴别 干燥全草皱缩成团。根细长,棕黄色。茎纤细,多扭曲,直径约1mm,枯绿色或灰白色,被有白色柔毛。叶皱缩卷褶,多脱落,完整的叶三角状卵形或扇形,枯绿色。有的可见圆球状淡棕绿色花序。气微,味淡。
苦;性凉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止血。主肺热咳嗽;瘰疬;咯血;烧烫伤;痈肿;跌打损伤;蛇咬伤;外伤出血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浸菜油、麻油外搽。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雪药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止血。
肺热咳嗽,瘰疬,咯血,烧烫伤,痈肿,跌打损伤,蛇咬伤,外伤出血。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浸菜油、麻油外搽。
尚不明确。
局部抗炎作用;抗感染作用。
1、《贵州草药》:“清热解毒。治疮毒,痱疹。”
2、《四川常用中草药》:“治烫伤,火伤。”
3、《四川中药志》1979年版:“用于湿疹,肺热咳嗽,痰中带血。”
4、《浙江药用植物志》:“活血祛瘀。治跌打损伤。”
5、《湖北中草药志》:“用于瘰疬,刀伤出血,蛇咬伤。”
治疗烧伤。
1、治肺热咳嗽,痰中带血:雪药15g,岩白菜15g,枇杷叶10g,竹林消10g。煎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
2、治瘰疬:小九龙盘30g,鲜夏枯草1500g,蜂蜜适量。熬膏。日服3次,每次服15ml。(《湖北中草药志》)
春、夏季采集,鲜用或晒干。
干燥全草皱缩成团。根细长,棕黄色。茎纤细,多扭曲,直径约1mm,枯绿色或灰白色,被有白色柔毛。叶皱缩卷褶,多脱落,完整的叶三角状卵形或扇形,枯绿色。有的可见圆球状淡棕绿色花序。气微,味淡。
荨麻科植物毛花点草。
毛花点草,又名裂叶花点草。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茎柔软,铺散丛生,自基部分枝,长17-40cm,常半透明,有时下部带紫色,被向下弯曲的微硬毛。叶膜质,宽卵形至三角状卵形,长1.5-2cm,宽1.3-1.8cm,先端钝或锐尖,基部近截形至宽楔形,边缘每边具4-5(-7)枚不等大的粗圆齿或近裂片状粗齿,齿三角状卵形,顶端锐尖或钝,长2-5mm,先端的一枚常较大,稀全绿,茎下部的叶较小,扇形,先端钝或圆形,基部近截形或浅心形,上面深绿色,疏生小刺毛和短柔毛,下面浅绿色,略带光泽,在脉上密生紧贴的短柔毛,基出脉3-5条,两面散生短杆状钟乳体;叶柄在茎下部的长过叶片,茎上部的短于叶片,被向下弯曲的短柔毛;托叶膜质,卵形,长约1mm,具缘毛。雄花序常生于枝的上部叶腋,稀数朵雄花散生于雌花序的下部,具短梗,长5-12mm;雌花序由多数花组成团聚伞花序,生于枝的顶部叶腋或茎下部裸茎的叶腋内(有时花枝梢也无叶),直径3-7mm,具短梗或无梗。雄花淡绿色,直径2-3mm;花被(4-)5深裂,裂片卵形,长约1.5mm,背面上部有鸡冠突起,其边缘疏生白色小刺毛;雄蕊(4-)5,长2-2.5mm;退化雌蕊宽倒卵形,长约0.5mm,透明。雌花长1-1.5mm;花被片绿色,不等4深裂,外面一对较大,近舟形,长过子房,在背部龙骨上和边缘密生小刺毛,内面一对裂片较小,狭卵形,与子房近等长。瘦果卵形,压扁,褐色,长约1mm,有疣点状突起,外面围以稍大的宿存花被片。花期4-6月,果期6-8月。
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生于海拔1200m左右的山坡路旁、房舍附近及园圃潮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