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颜

山大颜,中药名。为茜草科九节属植物九节Psychotriarubra(Lour.)Poir.的嫩枝及叶。植物九节,分布于我国西南部,南部至东部各地。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拔毒之功效。根、叶:适用于白喉,扁桃体炎,咽喉炎,痢疾,肠伤寒,胃痛,风湿骨痛;叶:外用于跌打肿痛,外伤出血,疮疡肿毒,下肢溃疡,毒蛇咬伤。
别名 九节木、大罗伞、火筒树、盘筒、山大刀《全国中草药汇编》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寒。入肺、膀胱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消肿拔毒。
主治 根、叶:适用于白喉,扁桃体炎,咽喉炎,痢疾,肠伤寒,胃痛,风湿骨痛;叶:外用于跌打肿痛,外伤出血,疮疡肿毒,下肢溃疡,毒蛇咬伤。
山大颜
  • 山大颜
  • 山大颜
  • 山大颜
山大颜
拼音注音
Shān Dà Yán
别名

九节木、大罗伞、火筒树、盆筒、山大刀、暗山公、刀枪木

来源

为茜草科九节属植物九节Psychotria rubra (Lour.)Poir.,以根、叶入药。全年采集,鲜用或洗净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多生于丘陵、坡地、沟谷疏林下。分布于我国东南各省。

原形态

常绿灌木,高1~3米。幼枝近四棱形,老枝近圆形,光滑;枝有明显的节。叶对生,纸质,椭圆状矩圆形,长8~20厘米,宽2.5~5厘米,先端尖或短渐尖,基部渐窄,下面脉腋内有簇毛,边波状,干时红色;托叶宽,膜质,早落。秋季开花,聚伞圆锥花序顶生及腋生;萼截形;花冠漏斗状,钱绿色或白色,5裂,裂片外反,冠内喉部有白毛。核果近球形,长约6毫米,熟时红色,光滑。种子背面有纵沟。

化学成分

根显内酯、甾类、鞣质及有机酸的反应。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拔毒。根、叶:白喉,扁桃体炎,咽喉炎,痢疾,肠伤寒,胃痛,风湿骨痛;:外用治跌打肿痛,外伤出血,毒蛇咬伤,疮疡肿毒,下肢溃疡。

用法用量

根:0.5~1两;鲜嫩叶1~3两;叶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复方

1、白喉:山大颜鲜嫩叶。1岁以内1两2钱,1~3岁2两4钱,4~5岁3两,6~10岁5两,水煎,分4次服。

2、下肢溃疡:山大颜嫩叶,沸水烫过使叶较软,如溃疡面腐肉多,用叶背向溃疡面贴;如溃疡面干净,照上法用叶面向溃疡面贴。每日早晚各换药一次。

3、肠伤寒:山大颜根、叶晒干研粉。成人每次服2~3克(儿童0.5克),每日3次。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山大颜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消肿拔毒。
主治
根、叶:适用于白喉,扁桃体炎,咽喉炎,痢疾,肠伤寒,胃痛,风湿骨痛;叶:外用于跌打肿痛,外伤出血,疮疡肿毒,下肢溃疡,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根,15-30g;鲜嫩枝,30-90g。外用:叶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药理作用
从山大刀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一种新的萘醌化合物九节素对体外人鼻咽癌(KB)细胞呈现显著的细胞毒性,ED50为3.0μg/ml。
相关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干水杀螆。”

2、《岭南采药录》:“清热去湿。熏洗痔疮,煎凉茶多用之。”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治疗白喉。
相关配伍

1、治刀伤出血,山大刀叶捣烂或研末敷。(《陆川本草》)

2、治疮疖,山大颜叶及土牛膝叶各适量,共捣烂,用酒调,冷敷患处。(《广西中草药》)

3、治白喉,银花藤15g,一点红15g,土牛膝30g,山大颜30g。水煎成浓缩剂30ml。日服2-3次,每次30ml。[新中医,1985,(3):26]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采集嫩枝、叶,鲜用或洗净,切片,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本品干燥后呈棕红色或暗红色。茎圆柱形,枝近四方形,表面均有纵裂纹;皮部薄,易剥落;断面中空,并可见圆环状线纹。叶皱缩,上面暗红色,下面淡红色,侧脉腋内可见簇生短柔毛。气微,味淡。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茜草科九节属植物九节。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高1-3米。小枝近四棱形,后渐变为圆形,暗黑色。叶对生,纸质;叶柄长8-20毫米;托叶膜质,长4-6毫米,早落;叶片长圆形、椭圆状长圆形或倒披针状长圆形,长8-20厘米,宽2.5-7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除下面脉腋内有簇毛外,两面均无毛,干时暗红色。聚伞花序常顶生;总花梗极短,近基部3分歧;花小,白色,有短梗;萼筒短,长约2毫米,裂片短三角形;花冠漏斗状,花冠筒长约1.5毫米,冠内喉部有白毛,顶端5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长约2毫米;雄蕊5,花药伸出;子房2室。核果近球形,长3-6毫米,熟时红色,光滑;种子背面有纵沟。花期8-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我国西南部,南部至东部各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林缘、沟谷疏林下及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