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马齿苋

水马齿苋,中药名。为千屈菜科植物节节菜Rotalaindica(Willd.)Koehne的全草。分布于西南及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止泻之功效。用于疮疖肿毒,小儿泄泻。

别名 碌耳草、水泉(广西)、小马齿苋、空桐菜、迷钟、土苋菜、小四叶莲
药味 味酸、苦
药性
归经 味酸、苦,性凉。归脾、胃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止泻。
主治

用于疮疖肿毒,小儿泄泻。

水马齿苋
  • 水马齿苋
  • 水马齿苋
水马齿苋
拼音注音
Shuǐ Mǎ Chǐ Xiàn
别名

碌耳草、水泉

来源

药材基源:为千屈菜科植物节节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otala indica(Willd)Koehne[Peplis indiea Willd.]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稻田中或湿地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6-35cm,无毛。茎直立或披散,略具4棱。叶对生;无柄或近无柄;叶片倒卵状椭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4-7mm,宽3-8mm,先端钝圆形,有小尖,基部楔形或渐狭,下面叶脉明显,边缘为软骨质。花小,长不及3mm,通常组成腋生的长8-25mm的穗状花序,稀单生;苞片长圆状倒卵形,长4-5mm,小苞片2枚,线状披针形,长为萼之半或过之;萼钟形,长2-2.5mm,裂齿4,披针状三角形,渐尖;花瓣4,极小,倒卵形,淡红色,宿存;雄蕊4,子房椭圆形,先端狭,花柱丝状,长为子房之半或近相等。蒴果椭圆形,稍有棱,长约1.5mm,常2瓣裂。花期9-10月,果期10月至翌年4月。

性味

味酸;苦;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泻。主疮疖肿毒;小儿泄泻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水马齿苋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止泻。

主治

用于疮疖肿毒,小儿泄泻。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相关论述

《湖南药物志》:“清热解毒。用于疮疖肿毒,指头炎。”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千屈菜科植物节节菜。

形态特征

节节菜又名:水马兰,节节草。一年生草本,多分枝,节上生根,茎常略具4棱,基部常匍匐,上部直立或稍披散。叶对生,无柄或近无柄,倒卵状椭圆形或矩圆状倒卵形,长4-17毫米,宽3-8毫米,侧枝上的叶仅长约5毫米,顶端近圆形或钝形而有小尖头,基部楔形或渐狭,下面,叶脉明显,边缘为软骨质。花小,长不及3毫米,通常组成腋生的长8-25毫米的穗状花序,稀单生,苞片叶状,矩圆状倒卵形,长4-5毫米,小苞片2枚,极小,线状披针形,长约为花萼之半或稍过之;萼筒管状钟形,膜质,半透明,长2-2.5毫米,裂片4,披针状三角形,顶端渐尖;花瓣4,极小,倒卵形,长不及萼裂片之半,淡红色,宿存;雄蕊4;子房椭圆形,顶端狭,长约1毫米,花柱丝状,长为子房之半或近相等。蒴果椭圆形,稍有棱,长约1.5毫米,常2瓣裂。花期9-10月,果期10月至次年4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西南及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道地产区

西南及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

生长环境

生于稻田中或湿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