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槐花

十二槐花,中药名。为唇形科假糙苏属植物十二槐花Paraphlomisrugose(Benth.)Pxainvar.coronate(Van.)C.Y.WuetH.W.Li的干燥全草。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及台湾省。具有滋阴润燥,止咳,调经之功效。用于虚痨咳嗽,月经不调。
别名 金槐、玫檀花、壶瓶花、荏子香
药味 味甘
药性
归经 味甘,性平。归肺、肝、肾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滋阴润燥,止咳,调经。
主治 用于虚痨咳嗽,月经不调。
十二槐花
  • 十二槐花
  • 十二槐花
十二槐花
拼音注音
Shí èr Huái Huā
别名

金槐、壶瓶花、荏子香

来源

唇形科十二槐花Paraphlomis rugosa Benth. var. coronata (Van.)C. Y. Wu,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中南、西南、台湾。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滋阴润燥,止咳,调经。主治虚劳咳嗽,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

配方用,用量5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十二槐花

功效作用

功能
滋阴润燥,止咳,调经。
主治
用于虚痨咳嗽,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
6-15g。
相关论述
《贵州中草药名录》:“味甘,性平。润肺止咳,补血调经。治痨咳,月经不调。”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痨咳:十二槐花根、臭牡丹、美人蕉根、茯苓、土洋参、黑芨根、对节莲各15g。炖肉,炖鸡或炖猪心、猪肺食用。

2、月经不调:十二槐花、倒触伞根各15g。蒸酒服。(1-2方出自《中国中药资源志要》)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切段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全草长40-140cm,茎四棱形,具槽,有毛。叶片皱缩,多破碎脱落,展开后呈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边缘具齿。轮伞花序,花萼管状,红色,花冠黄色或淡黄色,二唇形,花柱丝状,略超出雄蕊,先端2浅裂,小坚果倒卵状三棱形,顶端钝圆,黑色,无毛。气微,味甘。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唇形科假糙苏属植物十二槐花。
形态特征
直立草本,高50-150m。茎单一,钝四棱形,具槽,被倒向平伏毛,常曲折。叶对生,叶片椭圆形或长卵圆形,长3-9cm(有时达15cm),宽1.5-6cm,边缘疏生锯齿或有小突尖的圆齿,肉质,上面绿色,多少被小刚毛,下面淡绿色,沿脉上密生,余部疏生平伏毛。夏季开黄色或淡黄色花,轮伞花序多花,轮廓为圆球形,其下有少数钻形小苞片;花萼管状,果时膨大,革质,红色,齿5;花冠二唇形,上唇长圆形,全缘,直伸,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雄蕊4枚,花丝丝状,花药椭圆形;花柱丝状,略超出雄蕊,先端2浅裂;子房紫黑色,顶端截平,中央稍凹陷,无毛。小坚果倒卵珠状三棱形,顶端钝圆,黑色,无毛。花期6-8月,果期8-12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及台湾省。
生长环境
生于亚热带常绿林或混交林的林荫下,海拔400-24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