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参

血参,中药名。为菊科植物山蟛蜞菊WedeliawallichiiLess.的全草。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补血,活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贫血,产后大流血,子宫肌瘤,闭经,神经衰弱,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别名 血参根,紫丹参,红根,野丹参,活血根,赤参
药味
药性
归经 肝经,心经
分类 活血化瘀药
产地 四川,山西,河北,江苏,安徽
功能 补血,活血,止痛。
主治 贫血,产后大流血,子宫肌瘤,闭经,神经衰弱,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血参
  • 血参
  • 血参
  • 血参
  • 血参
  • 血参
血参

《全国中草药汇编》:血参

拼音注音
Xuè Shēn
来源

菊科蟛蜞菊属植物麻叶蟛蜞菊Wedelia wallichii Less.,以全草入药。秋季采,鲜用或晒干。

性味

甘,温。

功能主治

补血,活血。用于贫血,产后流血过多,子宫肌瘤,闭经,神经衰弱。

用法用量

3~5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血参

拼音注音
Xuè Shēn
出处

《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

为菊科植物麻叶蟛蜞菊全草。秋季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石灰岩坡地灌木丛中。分布云南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须根丛生、肉质,折断后有红色汁液流出。茎直立,圆柱形,绿红色。单叶对生,卵圆形或卵圆状披针形,长3.5~7厘米,宽1~3.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被白色茸毛,边缘有锯齿,3出脉。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缘花雌性,花冠舌状黄色,中央管状花两性。瘦果长圆形。

性味

甘,温。

功能主治

补血,活血。治贫血,产后大流血,子宫肌瘤,闭经,神经衰弱。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血参

拼音注音
Xuè Shēn
别名

乳腺草

英文名
Herb of Wallich Wedelia
出处

出自《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山蟛蜞菊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Wedelia wallichii Less.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000m的山坡草地、溪边路旁或山区沟谷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山蟛蜞菊 直截了当立草本。高60-80cm。茎圆柱形,分枝,有沟纹,被糙毛或老时脱毛,节间长4-10cm,在上部有时达15cm。叶对生;叶柄长1-2cm;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连叶柄长6-11cm,宽3-4cm,先端渐尖,基部浑圆或楔形,边缘有圆齿或细齿,两面被基部为疣状的糙毛,惟有时下面的毛细密,近基出3脉,上面平坦,下面略凸出,中脉中、上部常有1-2对侧脉,网脉不是明显;上部叶小,披针形,有短柄,连叶柄长4-5cm,宽10-17mm。头状花序较小,径达15mm,通常单生于叶腋和茎顶;花序梗细弱,长3-5cm,被向上贴生糙毛;总苞钟形,高与顶端宽近相等,7-10mm,基部狭,径仅5mm或更狭;总苞片2层,外层绿色,叶质,长圆形,长约1cm,先端钝或短尖,背面被贴生糙毛,内层长圆形至披针形,长约7mm,先端渐尖,背面上端被疏毛;托片折叠成长圆形,先端芒尖,被疏毛,上部边缘常有少数裂齿;舌状花1层,黄色,舌片长圆形,长4-6mm,宽约2mm,先端2-3裂齿,筒部短,长约1mm;管状花向上端渐扩大,檐部5裂,裂片长圆形,先端钝,被疏短毛。瘦果倒卵状三棱形,略扁,长约5mm,贡约为长的1/2,红褐色而具白色疣状突起,先端收缩成浑圆,上部细短毛,收缩部分的毛较密;冠毛2-3个,短刺芒状,生于冠毛环上。花期4-10月。

性味

味甘;性温

功能主治

补血;活血;止痛。主贫血;产后大流血;子宫肌瘤;闭经;神经衰弱;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血参

功效作用

功能
补血,活血,止痛。
主治
贫血,产后大流血,子宫肌瘤,闭经,神经衰弱,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敷。
药理作用

1、杀虫作用。

2、降血糖作用。

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补血,活血。主治贫血,产后流血过多,子宫肌瘤,闭经,神经衰弱。”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夏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菊科植物山蟛蜞菊。
形态特征
直立草本。茎高60-80厘米,圆柱形,分枝,有沟纹,被糙毛或老时脱毛,节间长4-10厘米,在上部有时达15厘米。叶有长达1-2厘米的柄,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连叶柄长6-11厘米,宽3-4厘米,基部浑圆或楔形,顶端渐尖,边缘有圆齿或细齿,两面被基部为疣状的糙毛,惟有时下面的毛细密,近基出三脉,在上面平坦,在下面略凸起,中脉中、上部常有1-2对侧脉,网脉不明显;上部叶小,披针形,有短柄,连叶柄长4-5厘米,宽10-17毫米。头状花序较小,径达15毫米,通常单生于叶腋和茎顶;花序梗细弱、长3-5厘米,被向上贴生的糙毛;总苞钟形,高与顶端宽近相等,约7-10毫米,基部狭,径仅5毫米或更狭;总苞片2层,外层绿色,叶质,长圆形,长约10毫米,顶端钝或短尖,背面被贴生的糙毛,内层长圆形至披针形,长约7毫米,背面上端被疏毛,顶端渐尖;托片折叠成长圆形,顶端芒尖,被疏毛,上部边缘常有少数裂齿。舌状花1层,黄色,舌片长圆形,长4-6毫米,宽约2毫米,顶端2-3齿裂,筒部短,长约1毫米。管状花向上端渐扩大,檐部5裂,裂片长圆形,顶端钝,被疏短毛。瘦果倒卵状三棱形,略扁,长约5毫米,宽约为长的二分之一,红褐色而具白色疣状突起,顶端收缩成浑圆,上部被细短毛,收缩部分的毛较密。冠毛2-3个,短刺芒状,生于冠毛环上。花期4-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500-1000m(在云南地区海拔达1200-3000m)的山坡草地、溪边路旁或山区沟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