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花,中药名。为石蒜科植物水仙NarcissustazettaL.var.chinensisRoem.的花。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川、贵州等地。具有清心悦神,理气调经,解毒辟秽之功效。用于神疲头昏,月经不调,痢疾,疮肿。
用于神疲头昏,月经不调,痢疾,疮肿。
水仙花
石蒜科水仙属植物水仙Narcissus tazetta L. var. chinensis Roem.,以鳞茎入药。春秋采集,洗去泥沙,开水烫后,切片晒干或鲜用。
苦、辛,寒。有小毒。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用于腮腺炎,痈疖疔毒初起红肿热痛。
3~4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金盏银台
为石蒜科植物水仙Narcissus tazetta L.var. chinensis Roem.的鳞茎。春、秋采挖较佳。将鳞茎挖起后,截去苗茎、须根,用开水潦后,晒干;或纵切成片,晒干。
多栽培于花圃、家庭中。主产广东、福建。
多年生草本。叶基生,扁平直立,质厚,长30~45cm,宽1~1.8cm,先端钝,全缘,上面粉绿色。花茎扁平,约与叶等到长;花4~8朵,排列成伞形花序,花香,直径2。5~3cm,花被高脚碟形,裂片倒卵形,扩展而外反,白色;副花冠浅杯状,淡黄色;雄蕊6;子房下位。蒴果胞背开裂,由绿色转至棕色。花期冬季,果期次年4~5月。
鳞茎呈圆形,或微呈锥形,直径4~5cm。外面包裹一层棕褐色的膜质外皮,扯开后,内心为多数相互包裹的白色瓣片(鳞片)。质地轻。
含伪石蒜碱(pseudolycorine)、石蒜碱(lycorine)、多花水仙碱(tazettine)、漳州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
性寒,味甘、苦;有毒。
清热解毒,排脓消肿。用于痈肿疮毒、虫咬、乳痈、鱼骨鲠喉。
水仙的花亦供药用。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水仙
清心悦神,理气调经,解毒辟秽。
用于神疲头昏,月经不调,痢疾,疮肿。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1、抗肿瘤作用。
2、其他作用,抑菌作用,降压和抗惊厥作用。
3、毒性,可使外周血中的白细胞总数增加,初期出现呕吐,但很快即可耐受。
《现代实用中药》:“治妇人子宫病,月经不调。”
1、治妇人五心发热:水仙花、干荷叶、赤芍药等分。为末,白汤每服二钱。(《卫生易简方》)
2、治痢疾:水仙花12g,白糖15g。开水煎服。连服3-4天。(《大众中医药》)
春季采摘花,鲜用或晒干。
花皱缩成小团块。展开后,花被管细,先端裂片6,卵圆形,淡黄色,其内可见黄棕色环状副花冠,有的花被呈重瓣状。雄蕊6,雌蕊花柱细长,柱头3裂。气芳香,味微苦。
石蒜科植物水仙。
水仙又名:雅蒜,天葱。鳞茎卵球形。叶宽线形,扁平,长20-40厘米,宽8-15毫米,钝头,全缘,粉绿色。花茎几与叶等长;伞形花序有花4-8朵;佛焰苞状总苞膜质;花梗长短不一;花被管细,灰绿色,近三棱形,长约2厘米,花被裂片6,卵圆形至阔椭圆形,顶端具短尖头,扩展,白色,芳香;副花冠浅杯状,淡黄色,不皱缩,长不及花被的一半;雄蕊6,着生于花被管内,花药基着;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多数,花柱细长,柱头3裂。蒴果室背开裂。花期春季。
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川、贵州等地。
多栽培于花圃中或盆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