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宿菜

星宿菜,中药名。为报春花科植物星宿菜LysimachiafortuneiMaxim.的全草或带根全草。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具有活血散瘀,利水化湿,和中止痢之功效。常用于跌打损伤,关节风湿痛,妇女经闭,乳痈,瘰疬,目赤肿痛,水肿,黄疸,疟疾,小儿疳积,痢疾。

别名 假辣蓼、红根草
药味 味苦、涩
药性
归经 味苦、涩,性平。归心、肾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活血散瘀,利水化湿,和中止痢。
主治

用于跌打损伤,关节风湿痛,妇女经闭,乳痈,瘰疬,目赤肿痛,水肿,黄疸,疟疾,小儿疳积,痢疾。

星宿菜
  • 星宿菜
  • 星宿菜
星宿菜
拼音注音
Xīnɡ Xiù Cài
别名

假辣蓼、泥鳅菜(《广州植物志》),红根草(《福建民间草药》),红气根、红七草、金鸡脚、百煎草、蛙霓草(《广西中兽医药植》),黄鳅窜、红头绳、血丝草(《江西民间草药》),红灯心(《浙江中药资源名录》),红筋仔(《闽东本草》),大田基黄、麻雀利(《广西民间常用草药》),红筋草、地木回、拔血红、红香子、红梗草、田岸柴(《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定经草、水柯、红根仔、矮荷子(《福建中草药》)。

出处

《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

为报春花科植物星宿菜全草带根全草。4~8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水边、路旁、湿地。分布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台湾、湖南、湖北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柔弱草本。根茎长出匍枝。茎常分枝,有黑色细点,基部带红色,高30~70厘米。叶互生;阔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4~9厘米,宽1~2厘米,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渐狭,近于无柄,表面具黑褐色腺,干后凸起。花序长总状,稍有腺毛;苞片三角状披针形,长约2毫米,花梗长1~3毫米;萼5裂,裂片椭圆状卵形,先端钝尖,边缘有缘毛,膜质,中部有黑色点,长约1.5毫米:花冠白色,长约3毫米,喉部有短腺状毛,裂片5,倒卵形,先端钝尖,背面有黑色点;雄蕊5,着生于花冠中部,花丝短,有腺状毛;花柱较雄蕊短。蒴果球形,径约2~2.5毫米。花期7月。果熟期9月。

性味

苦涩,平。

①《救荒本草》:"味苦涩。"

②《福建民间草药》:"微苦涩,平。"

③《闽东本草》:"味酸苦,性微温。"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利水,化湿。治跌打损伤,关节风湿痛,妇女经闭,乳痈,瘰疬,目赤肿痛,水肿,黄疽,疟疾,痢疾。

①《福建民间草药》:"活血行瘀,利尿逐水。"

②《江西民间草药》:"治打伤肿痛,目赤肿痛,疟疾。"

③《浙江中药资源名录》:"治吐血,咳嗽。"

④《闽东本草》:"活血通络,舒筋消肿。治月经不调,血虚寒热,阴囊肿大,跌打损伤,骨折,痔疮,身骨酸痛。"

⑤《广西民间常用草药》:"治小儿疳积,疝气,黄疸,心胃气痛,眼热红肿,淋浊,肺痨咳嗽。"

⑥江西《草药手册》:"治胃炎,乳腺炎,中耳炎,妇女白带。"

⑦《福建中草药》:"祛风行气,活血通络。治中暑腹痛吐泻,痢疾,关节风湿痛,闭经,痛经,瘰疬,乳痈,蜈蚣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3两)。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复方

①治跌打伤肿痛:星宿菜根五至七钱,水酒煎服;另用鲜全草同葱白切碎捣烂,加洒酿糟再捣匀,敷伤处,一日换一次。(《江西民间草药》)

②治关节风湿痛:星宿菜、冬蓼根各三两,南风藤二两。水酒各半煎服。如筋痛,星宿菜和老酒炖服。(《闽东本草》)

③治中署腹痛吐泻:星宿菜干全草一两,食盐少许,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④治妇人经闭:星宿菜根二至三两,红糖一两。酌加黄酒和水各半,煎成半碗,饭前服,日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⑤治白带,月经不调,小便不利:星宿菜根一两。水煎,兑甜酒服。(江西《草药手册》)

⑥治目赤肿痛:星宿菜根五至七钱,水煎服。另用一两煎水熏洗。(《江西民间草药》)

⑦治遍身水肿:星宿菜一至二两。酌加水煎成半碗,饭前服,日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⑧治黄疸型肝炎;星宿菜根、野南瓜根、大青根、白茅根各一两,精肉三两,水炖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手册》)

⑨治疟疾:星宿菜根五至七钱。水酒各半煎,头煎于疟疾发生前二小时服下,第二煎当茶饮。(《江西民间草药》)

⑩治血痢:星宿菜二两。捣烂,用蜜糖或黄糖冲开水服。(《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⑾治感冒,遍身酸疼:星宿菜二至三两。同红糖半两,共煎成半碗,饭盾二小时服。(《福建民间草药》)

⑿治痔疮:星宿菜半斤。煎汤熏洗患处。(《闽东本草》)

⒀治蛇咬伤:鲜星宿菜全草捣烂绞汁,酌加米酒服,渣涂伤口。(《闽东本草》)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星宿菜

功效作用

功能

活血散瘀,利水化湿,和中止痢。

主治

用于跌打损伤,关节风湿痛,妇女经闭,乳痈,瘰疬,目赤肿痛,水肿,黄疸,疟疾,小儿疳积,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者30-60g)。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注意事项

孕妇禁用。

相关论述

1、《福建民间草药》:“活血行瘀,利尿逐水。”

2、《江西民间草药》:“治打伤肿痛,目赤肿痛,疟疾。”

3、《浙江中药资源名录》:“治吐血、咳嗽。”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水肿:星宿菜、爵床、丁香蓼各15g,地胆草、葫芦茶各12g,水煎服。

2、感冒、喉痛:干星宿菜15-30g,垂盆草、岗梅各20g,水煎服。

3、白带、淋证:星宿菜鲜草30-60g,爵床30g,水煎服。

4、风湿性腰膝酸痛:星宿菜鲜根60g,淡水鳗鱼1尾,炖服。

5、疝气、睾丸炎:星宿菜干全草60g,炖鸡蛋服。

6、跌打损伤:星宿菜鲜全草60g,捣烂加酒250毫升,炖服,渣敷伤处(1-6方出自《草药验方治百病》)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4-8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草本。根状茎横走,茎直立,圆柱形,基部紫红色。叶互生,无柄,披针形。总状花序顶生,花冠白色。

以干燥,粗壮,叶多,带花,洁净者为佳。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报春花科植物星宿菜。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全株无毛。根状茎横走,紫红色。茎直立,高30-70cm,圆柱形,有黑色腺点,基部紫红色,通常不分枝,嫩梢和花序轴具褐色腺体。叶互生,近于无柄,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狭椭圆形,长4-11cm,宽1-2.5cm,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渐狭,两面均有黑色腺点,干后成粒状突起。总状花序顶生,细瘦,长10-20cm;苞片披针形,长2-3mm;花梗与苞片近等长或稍短;花萼长约1.5mm,分裂近达基部,裂片卵状椭圆形,先端钝,周边膜质,有腺状缘毛,背面有黑色腺点;花冠白色,长约3mm,基部合生部分长约1.5mm,裂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先端圆钝,有黑色腺点;雄蕊比花冠短,花丝贴生于花冠裂片的下部,分离部分长约1mm;花药卵圆形,长约0.5mm;花粉粒具3孔沟,长球形[(22-24) ×(15-16)μm],表面近于平滑;子房卵圆形,花柱粗短,长约1mm。蒴果球形,直径约2-2.5mm。花期6-8月;果期8-11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

生长环境

生于田埂及溪边草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