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骨

兔骨,中药名。为兔科兔属动物东北兔LepusmandschuricusRadde、华南兔LepussinensisGray、蒙古兔LepustolaiPallas、高原兔LepusoiostolusHodgson及穴兔属动物家兔Oryctolaguscuniculusdomesticus(Gmelin)等的骨骼。东北兔,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华南兔,分布于我国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等地;蒙古兔,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宁夏、山西、河北等地;高原兔,分布于我国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西藏等地;家兔,全国大部地区均有饲养。具有清热止渴,平肝祛风之功效。主治消渴,头昏眩晕,疮疥,霍乱吐利。

别名 家兔骨
药味 味甘、酸
药性
归经 味甘、酸,性平。入心、肝、胃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止渴,平肝祛风。
主治

消渴,头昏眩晕,疮疥,霍乱吐利。

兔骨
  • 兔骨
  • 兔骨
  • 兔骨
兔骨

《中药大辞典》:兔骨

拼音注音
Tù Gǔ
出处

《别录》

来源

为兔科动物蒙古兔家兔等的骨胳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兔肉"条。

性味

①《药性论》:"味甘。"

②《四川中药志》:"性平,味甘酸,无毒。"

功能主治

治消渴,头昏眩晕,疥疮。

①《别录》:"主热中消渴。"

②《本草拾遗》:"主久疥,醋磨敷之。"

③《日华子本草》:"治疮疥,刺风。"

④《纲目》:"煮汁服,止霍乱吐利。"

⑤《四川中药志》:"治头昏眩晕,疯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6钱;或泡酒。外用:醋磨涂敷。

复方

①治消渴羸瘦,小便不禁:兔骨和大麦苗煮汁服。(《海上集验方》)

②治头昏眩晕:兔骨、响铃草、昏鸡头,天麻。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兔骨

拼音注音
Tù Gǔ
别名

蒙古兔、家兔

英文名
Hare bone, Rabbit bone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

来源

药材基源:为兔科动物蒙东北兔、华南兔、家兔、蒙古兔及高原兔等的骨骼。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Lepus mandschuricus Radde2.Lepus sinensis Gray3.Oryctolagus cuniculus domesticus(Gmelin)4.Lepus tolai Pallas5.Lepus oiostolus Hodgson

采收和储藏:将兔杀死,取骨洗净,晒干或晾干。放在干燥处保存,注意防潮、发霉和虫蛀。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栖息于海拔300-900m的针阔叶混交林、林下灌木与草本植物茂盛之处。一般无固定巢穴,产仔时才有固定住所,白天多居于灌木丛、杂草或树根旁,晚上出来活动觅食。吃树皮、嫩枝及草本植物等。

2.多栖息于山地丘陵的稀树灌丛、杂草丛、墓地或农田附近多利用现存洞穴居住,洞口比较光滑,附近有成堆粪便。昼夜均有活动。以青草、树苗和细嫩枝呀为食,尤喜青苗、豆苗和疏菜。

3.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饲养。

4.栖息于平原、荒草地、山坡灌丛、丘陵平原、农田和苗圃等地,并因季节不同,食物条件的改变而有所适移。常无固定的洞穴,白天常在较隐蔽的地方挖临时的卧穴。以青草、嫩枝、树皮、蔬菜及谷物、豆类等为食。

5.一般栖息于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及草原地区。无固定洞穴,白天常在草丛活动,吃植物性食料。

资源分布:1.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

2.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

3.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饲养。

4.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宁夏、甘肃等地。

5.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1.东北兔,体形较大,长44-48cm,重1.5-2.5kg。耳较短,向前折不达鼻端。后足略长于前足。尾短。其毛较粗。头、背部冬毛为浅棕黑色,毛基为黑灰色。夏毛色更深。耳前部棕黑色,后部棕黄色,边缘白色,耳尖黑色。后背部及臀部有较长的黑毛,隐邮斑点。腹部为纯白色秘。四肢为浅棕黄色。属背部黑色,下部污白色。

2.华南兔,体形较小,体长34-44cm,重1-1.5kg。耳长6.5-8.2cm。尾短,不及后足长之半,长4-5.7cm。被毛短粗且硬。。头部、背部沙黄棕色或棕黑色。毛基淡黑灰色,绒毛毛端棕黄色。长形针毛的亚洲部有一显着的棕色环,毛尖黑色。耳前边缘毛较长,耳尖和后缘的毛较短。颈部有一黄色区域。下体赭黄或淡黄白色。足、尾背部与背色相似。

3.家兔,个体变异较大。一般头部、耳较野兔为短,后肢亦然。毛色亦有多种变化,通常以纯白色为多,耳尖无黑色。

4.蒙古兔,体形中等,长约45cm,尾长约9cm,体重在2kg以上。耳甚长,有窄的黑尖,向前折超过鼻端。尾连端毛略等于后足长。全身背部为沙黄色,杂有黑色。头部颜色较深,在鼻部两侧各有一圆形浅色毛圈。眼周围有白色窄环;耳内侧有稀疏的白毛。腹毛纯白色。臂部为沙灰色。颈下及四肢外侧均为浅棕黄色。尾背面中间为黑褐色,两边白色,尾腹面为纯白色。科毛长而蓬松,有细长的白色针毛伸出毛被之外。夏毛色略深,为淡棕色。

5.高原兔,体形较大,毛长而蓬松。耳长,向前折显着超过鼻端。全身背为暗灰色,毛细长面略带波纹。臂部全为灰色细毛,中央较深而两侧较浅。头部尤其是鼻部中央颜色较深,面颊及眼周色较淡。颈背呈浅灰棕色,颈腹为黄灰色。腹毛纯白色。前肢为极浅的棕黄色,后肢外侧棕色,足背白色。尾背方有一很窄的暗灰色区域,尾两侧为白色,并有灰色毛基。

归经

心;肝;胃经

性味

味甘;酸;性平

功能主治

清热止渴;平肝祛风。主消渴;头昏眩晕;高分子疥;霍乱吐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浸酒。外用:适量,醋磨涂敷。

各家论述

1.《名医别录》:主热中消渴。

2.《本草拾遗》:主久疥,醋磨敷之。

3.《日华子本草》:治疮疥,刺风。

4.《本草纲目》:煮汁服,止霍乱吐利。

5.《四川中药志》:治头昏眩晕,疯疾。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兔骨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止渴,平肝祛风。

主治

消渴,头昏眩晕,疮疥,霍乱吐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浸酒。外用:适量,醋磨涂敷。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相关论述

1、《名医别录》:“主热中消渴。”

2、《本草拾遗》:“主久疥,醋摩敷之。”

3、《日华子本草》:“治疮疥,刺风,鬼疰。”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消渴羸瘦,小便不禁,兔骨和大麦苗煮汁服。(《海上集验方》)

2、治头昏眩晕,兔骨、响铃草、昏鸡头、天麻。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60年)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将兔杀死,取骨洗净,晒干或晾干。放在干燥处保存,注意防潮、发霉和虫蛀。

保存方法

放在干燥处保存,注意防潮、发霉和虫蛀。

动物学信息

动物属种

兔科兔属动物东北兔、华南兔、蒙古兔、高原兔及穴兔属动物家兔等。

形态特征

1、东北兔,体形较大。耳较短,向前折不达到鼻端。尾短。头部和身体背面为棕黑色,由黑色长毛与浅棕色毛相间。两侧颜色较浅,黑色针毛较少。头部色较深,颈下黄棕色。尾背面黑灰色。腹面灰色。夏毛颜色较深。有时也出现全黑棕色的个体变异。 2、华南兔,别名短耳兔,粗毛兔。体形较小。耳短,向前折不达到鼻端。尾亦短,不及后足之一半。四肢较细。全身毛色较深,为黄褐色,并杂有黑色长的针毛。额脸部色较浅,鼻的两侧各有一浅色区,向后伸延直达耳基部。两颈处生有长的黑色针毛。耳廓边缘色较淡,耳端部无明显黑尖。腹部及四肢内侧为黄白色。四肢外侧为黄棕色。尾背面为黄棕褐色,尾腹面为淡黄色。 3、高原兔,别名灰尾兔、长毛兔。体形较大,毛长而蓬松。耳长,向前折时显然超过鼻端。全身背部为暗黄灰色,毛细长而略带波纹。臀部全为灰色细毛,中央较深而两侧较浅。头部尤其是鼻部中央颜色较深,面颊部及眼圈周围色较淡。颈背呈浅棕灰色,颈腹部都为黄灰色。腹毛纯白色。前肢为极浅的棕黄色,后肢外侧棕色,足背白色。尾背方有一很窄的暗灰色区域,尾两侧为白色,并有灰色毛基。 4、蒙古兔,别名草原兔、跳猫。体形中等,长约45厘米,尾长约9厘米。体重一般在2公斤以上。耳甚长,有窄的黑尖,向前折超过鼻端。尾连端毛略等于后足长。全身背部为沙黄色,杂有黑色。头部颜色较深,在鼻部两侧面颊部,各有一圆形浅色毛圈,眼周围有白色窄环。耳内侧有稀疏的白毛。腹毛纯白色。臀部沙灰色。颈下及四肢外侧均为浅棕黄色。尾背面中间为黑褐色,两边白色,尾腹面为纯白色。冬毛长而蓬松,有细长的白色针毛,伸出毛被外方。夏毛色略深,为淡棕色。 5、家兔,个体的变异很大。一般头部及耳较野兔为短,后肢亦然。毛色亦有多种变异,通常以纯白色者为多。耳尖无黑色。

分布区域

1、东北兔,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 2、华南兔,分布于我国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等地。 3、高原兔,栖息在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及草原地区。分布于我国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西藏等地。 4、蒙古兔,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宁夏、山西、河北等地。 5、家兔,全国大部地区均有饲养。

道地产区

1、东北兔,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 2、华南兔,分布于我国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等地。 3、高原兔,栖息在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及草原地区。分布于我国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西藏等地。 4、蒙古兔,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宁夏、山西、河北等地。 5、家兔,全国大部地区均有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