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扁草

小扁草,中药名。为鸢尾科植物尼泊尔鸢尾IrisdecoraWall.的根茎或根。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具有补益肺肾,活血解毒之功效。用于肺虚咳嗽,肾虚腰痛,坐骨神经痛,伤肿,疔疮。
别名 草兰花、竹叶兰、兰草花、小兰花
药味 味甘
药性
归经 味甘,性平。归肺、肾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补益肺肾,活血解毒。
主治 用于肺虚咳嗽,肾虚腰痛,坐骨神经痛,伤肿,疔疮。
小扁草
  • 小扁草
  • 小扁草
小扁草
拼音注音
Xiǎo Biǎn Cǎo
别名

草兰花、竹叶兰、兰草花、小兰花

来源

药材基源:为鸢尾科植物尼泊尔鸢尾的根茎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ris dacora Wall.[I.nepalensis D.Den]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3000m的荒坡或岩缝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尼泊尔鸢尾 多年生草本,高40-60cm。基部有大量老叶鞘纤维。根茎短而粗;根簇生,肉质,膨大成纺锤状,长可达10cm。叶基生,排成2列;叶片条形,花期叶长10-28cm,宽2-8mm,果期长可达60cm,宽6-8mm,先端渐尖,有2-3条纵脉,全缘,基部抱茎。花茎高10-25cm,直径2-3mm,果期花茎高达35cm,中、下部有1-2枚抱茎的披针形的茎生叶,上部具3-4个分枝;苞片3枚,内含2花;花梗长1.3-2.1cm;花蓝紫色或浅蓝色,直径2.5-6cm,花被裂片6,排成2轮,花被管长2.5-3.5cm,向上扩大成喇叭状,外轮中脉上具橘黄色须毛状附属物,内花被裂片狭椭圆形或倒被外形;雄蕊3,长约2.5cm,花药淡黄白色;子房下位,三棱状卵形,长1.2-1.5cm,直径5-7mm,花柱分枝扁平,拱形弯曲,先端2裂,边缘具疏齿。蒴果卵圆形,长2.5-3.5cm,直径1-1.2cm,先端有短喙;种子盘状,扁平,黑褐色。花期6月,果期7-8月。

化学成分

根含尼鸢尾黄素(irisolone),尼泊尔鸢尾立黄酮(irisolidone)。

性味

甘;平;有毒

注意

孕妇禁服。

功能主治

补益肺肾;活血解毒。主肺虚咳嗽;肾虚腰痛;坐骨神经痛;伤肿;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小扁草

功效作用

功能
补益肺肾,活血解毒。
主治
用于肺虚咳嗽,肾虚腰痛,坐骨神经痛,伤肿,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事项
孕妇禁用。
相关论述
《尼泊尔药用植物》:“内服有轻泻、利尿作用;外用治疗疔疮及伤肿。”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虚痨咳嗽:小扁草、麦冬、白及各15g。煎水服。

2、治肾虚腰痛:小扁草、响铃草、金丝杜仲、胡豆七各15g。煎水服。

3、治坐骨神经痛:小扁草、红伸筋草各15g,惊风药6g。泡酒服。(1-3方出自《昌西中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切片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鸢尾科植物尼泊尔鸢尾。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株基部围有大量棕褐色的毛发状老叶叶鞘的残留纤维。根状茎短而粗,块状;根膨大成纺锤形,棕褐色,肉质,肥厚,有皱缩的横纹。叶条形,花期叶长10-20(-28)厘米,宽2-3(-8)毫米,果期长可达60厘米,宽6-8毫米,顶端长渐尖,有2-3条纵脉。花茎高10-25厘米,直径2-3毫米,果期花茎高达35厘米,上部多分枝,中、下部有1-2枚抱茎的披针形的茎生叶;苞片3枚,膜质,绿色,披针形,长4.5-7厘米,宽约1厘米,顶端渐尖或长渐尖,内包含有2朵花;花蓝紫色或浅蓝色,直径2.5-6厘米;花梗长1-1.5厘米;花被管细长,长2.5-3厘米,上部扩大成喇叭形,外花被裂片长椭圆形至倒卵形,长约4厘米,宽约1.8厘米,中脉上有黄色须毛状的附属物,内花被裂片狭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约4厘米,宽约1.2厘米;雄蕊长约2.5厘米,花药淡黄白色;花柱分枝扁而宽,长约3.5厘米,顶端裂片钝三角形,边缘有稀疏的牙齿。蒴果卵圆形,长2.5-3.5厘米,直径约1厘米,顶端有短喙。花期6月,果期7-8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500-3000m的荒坡或岩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