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茶

石茶,中药名。为苦苣苔科植物东南长蒴苣苔DidymocarpushanceiHemsl.的全草。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等地。具有散风热解毒之功效。用于感受风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

别名 石麻婆子草、石芥菜
药味 味苦、辛
药性
归经 味苦、辛,性凉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散风热解毒。
主治

用于感受风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

石茶
  • 石茶
  • 石茶
石茶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茶

别名

东南长蒴苣苔、石麻婆子草、石芥菜

来源

苦苣苔科石茶Didymocarpus hancei Hemsl.,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江西、福建、湖南、广东。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清凉解毒。主要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疾患。

用法用量

2~3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石茶

拼音注音
Shí Chá
别名

石麻婆子草、石芥菜

来源

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东南长蒴苣苔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dymocarpus hancei Hemsl.

采收和储藏:春季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谷林下或山坡石上或石崖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等地。

原形态

东南长蒴苣苔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圆柱形,长约4cm。叶4-16,均基生;叶柄长1.8-8cm,粗壮,有短糙毛;叶片纸质,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有2.2-10cm,宽1-3.6cm,先端急尖或微尖,基部楔形,边缘密小牙齿,两侧均被短伏毛,侧脉每侧5-7条。聚伞花序状,2-4条,2-3回分枝,第短伏毛;花萼长4.5-7mm,5裂达基部,裂片狭线形,外面被短伏毛,内面无毛;花冠长1.5-2cm,外面被短柔毛,内面近无毛,简狭钟状,上唇长3-5mm,2裂至中部,裂片斜扁三角形,下唇3裂至中部,裂片卵形;雄蕊无毛,花药椭圆形,退化雄蕊2,长约0.5mm;花盘环状;雌蕊长约1.6cm,疏被小腺体;子房无柄,柱头扁球形。蒴果线形,长2-3.4cm,无毛。种子狭窄椭圆形或纺锤形,长0.4-0.5mm。花期4月左右。

性味

味苦;辛;怀凉

功能主治

散风热解毒。主感受风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石茶

功效作用

功能

散风热解毒。

主治

用于感受风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清凉解毒。主要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疾患。”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季采收,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苦苣苔科植物东南长蒴苣苔。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圆柱形,长约4厘米。叶4-16,均基生,有柄;叶片纸质,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2.2-10厘米,宽1-3.6厘米,顶端急尖或微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边缘有密小牙齿,两面均被短伏毛,在下面沿脉毛较密,侧脉每侧5-7条;叶柄长1.8-8厘米,粗壮,有短糙毛。聚伞花序伞状,2-4条,2-3回分枝,每花序有4至多数花;花序梗长7-18厘米,疏被短柔毛;苞片对生,线形,长5-14毫米,宽1-1.5毫米,被短伏毛;花梗长5-12毫米,被短柔毛。花萼长4.5-7毫米,5裂达基部,裂片狭线形,宽0.5-1.2毫米,外面疏被短伏毛,内面无毛。花冠长1.5-2厘米,外面疏被短柔毛,内面近无毛;筒狭钟状,长1.1-1.3厘米,口部直径4-6毫米;上唇长3-5毫米,2裂至中部,裂片斜扁三角形,下唇长4-8.5毫米,3裂至中部,裂片卵形。雄蕊无毛,花丝着生于距花冠基部6-7毫米处,狭线形,长6-7毫米,花药椭圆形,长1.5-3毫米;退化雄蕊2,着生于距花冠基部3-3.5毫米处,长约0.5毫米。花盘环状,高约0.6毫米。雌蕊长约1.6厘米,疏被小腺体,子房长约5.5厘米,无柄,花柱长约10毫米,柱头扁球形。蒴果线形,长2-3.4厘米,无毛。种子狭椭圆形或纺锤形,长0.4-0.5毫米。花期4月左右。

分布区域

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等地。

道地产区

江西、福建、湖南、广东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谷林下或山坡上或石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