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碎补

土碎补,中药名。为水龙骨科水龙骨属植物友水龙骨Polypodiodesamoena(Wall.exMett.)Ching的根茎。友水龙骨,分布于我国云南、西藏、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台湾及山西等地,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也有。具有舒筋活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肿疮毒。
别名 猴子蕨,水龙骨,阿里山水龙骨
药味 味微苦
药性
归经 味微苦,性凉。入肾、肝二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舒筋活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 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肿疮毒。
土碎补
  • 土碎补
  • 土碎补
土碎补
拼音注音
Tǔ Suì Bǔ
别名

猴子蕨、水龙骨、细牛肋巴、骨碎补

来源

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友水龙骨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podiodes amoena(Wall.ex Hook.)Ching[Polypodium amoenum Wal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附生于海拔400-2700m的常绿阔叶林中树干或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安徽、江西、台湾、湖北、广东、广西等地。

原形态

植株高25-70cm。根茎长而横生,粗壮,密被褐棕色、披针形粗筛孔状鳞片。叶远生;叶柄长10-20cm,禾秆色,光滑,基部以关节着生于根茎;叶片纸质,长圆披针形,长15-40cm,宽8-20cm,先端尾尖,基部略变狭,叶轴和中脉下部疏被棕色、卵圆形粗筛孔状鳞片,羽状深裂几达叶轴;羽片15-25对,长圆披针形,长5-8cm,宽1-2cm,钝尖头,边缘有缺刻状锯齿;叶脉明显,中脉两侧各有1行整齐的网眼。孢子囊群圆形,着生于网眼内小脉的先端,在中脉两侧各成1行;无囊群盖。

化学成分

全草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22(29)-何帕烯(hop-22(29)-ene〕,9(11)-羊齿烯[fern-9(11)-ene〕等。

性味

微苦;凉

功能主治

舒筋活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鲜品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土碎补

功效作用

功能
舒筋活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
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研末敷;或鲜品捣敷。
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主治风湿关节疼痛,咳嗽,小儿高烧。外用治背痈,无名肿毒,骨折。”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关节痛,水龙骨30g。水煎,加适量酒服。(《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2、治跌打损伤,水龙骨30g。煎服。外用捣烂,敷患处。(《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取根茎,洗净,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水龙骨科水龙骨属植物友水龙骨。
形态特征
附生植物。根状茎横走,直径约5~7毫米,密被鳞片;鳞片披针形,暗棕色,基部阔,盾状着生,上部渐尖,边缘有细齿。叶远生;叶柄长约30~40厘米,禾秆色,直径约3~4毫米,光滑无毛;叶片卵状披针形,长约40~50厘米,宽约20~25厘米,羽状深裂,基部略收缩,顶端羽裂渐尖;裂片约20~25对,披针形,长约10~13厘米,宽约1.5~2厘米,顶端渐尖,边缘有锯齿,基部1~2对裂片向后反折。叶脉极明显,网状,在叶轴两侧各具1行狭长网眼,在裂片中脉两侧各具1~2行网眼,内行网眼具内藏小脉,分离的小脉顶端具水囊,几达裂片边缘。叶厚纸质,干后黄绿色,两面无毛,背面叶轴及裂片中脉具有较多的披针形、褐色鳞片。孢子囊群圆形,在裂片中脉两侧各1行,着生于内藏小脉顶端,位于中脉与边缘之间,无盖。
生长环境
附生于石上或大树干基部,海拔1000~25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