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冬青

小冬青,中药名。为冬青科植物三花冬青IlextrifloraBl.的根。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用于疮疡肿毒。

别名 -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凉。归脾、胃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
主治

用于疮疡肿毒。

小冬青
  • 小冬青
  • 小冬青
小冬青
拼音注音
Xiǎo Dōnɡ Qīnɡ
来源

药材基源:为冬青科植物三花冬青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lex triflora B1.[I.horsfieldii Miq.]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常生长于海拔300-3100m的山坡、沟边的阔叶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原形态

三花冬青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树皮灰白色;小枝褐色,无毛或近无毛,近四棱形。叶互生;叶柄长5-7mm;叶片薄革质或近革质,椭圆形、长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3-9cm,宽1.7-4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或钝,边缘具浅锯齿,两面被微柔毛或无毛,下面具腺点。花序簇生叶腋;花4数;雄花序每分枝有1-3花,花梗长2-3mm,被微柔毛,花萼盘状,直径约3mm,裂片卵圆形,被微柔毛,花冠直径约5mm,花瓣宽卵形,基部联合,雄蕊略长于花冠;雌花序每分枝含1-3花,花梗长6-14mm,花萼同雄花,花冠近直立,花瓣宽卵形或近圆形,基部联合;子房卵球形,直径约1.5mm,柱头厚盘状。果近球形,直径约7mm,宿存萼平展,成熟后紫黑色;分核4颗,卵状椭圆形,长约6mm,背部具3条纹,无沟,内果皮革质。花期4-5月,果期7-12月。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小冬青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

主治

用于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相关论述

谭新华:小冬青味苦性凉,清热解毒,外达皮毛,捣碎外敷治无名肿毒。(胡郁坤整理)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疮疡肿痛等。

相关配伍

治疔疮疮疡肿痛:三花冬青鲜根适量,捣烂外敷患处。(《新编中草药图谱及常用配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冬青科植物三花冬青。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或乔木,高2-10米;幼枝近四棱形,稀近圆形,具纵棱及沟,密被短柔毛,具稍凸起的半圆形叶痕,皮孔无。叶生于1-3年生的枝上,叶片近革质,椭圆形,长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5-10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急尖至渐尖,渐尖头长3-4毫米,基部圆形或钝,边缘具近波状线齿,叶面深绿色,干时呈褐色或橄榄绿色,幼时被微柔毛,后变无毛或近无毛,背面具腺点,疏被短柔毛,主脉在叶面凹陷,背面隆起,两面沿脉毛较密,侧脉7-10对,两面略明显或不明显,网状脉两面不明显;叶柄长3-5毫米,密被短柔毛,具叶片下延而成的狭翅。雄花1-3朵排成聚伞花序,1-5聚伞花序簇生于当年生或二三年生枝的叶腋内,花序梗长约2毫米,花梗长2-3毫米,两者均被短柔毛,基部或近中部具小苞片1-2枚;花4基数,白色或淡红色;花萼盘状,直径约3毫米,被微柔毛,4深裂,裂片近圆形,具缘毛;花冠直径约5毫米,花瓣阔卵形,基部稍合生;雄蕊短于花瓣,花药椭圆形,黄色;退化子房金字塔形,顶端具短喙,分裂。雌花1-5朵簇生于当年生或二年生枝的叶腋内,总花梗几无,花梗粗壮,长4-8(-14)毫米,被微柔毛,中部或近中部具2枚卵形小苞片;花萼同雄花;花瓣阔卵形至近圆形,基部稍合生;退化雄蕊长约为花瓣的1/3,不育花药心状箭形;子房卵球形,直径约1.5毫米,柱头厚盘状,4浅裂;果球形,直径6-7毫米,成熟后黑色;果梗长13-18毫米,被微柔毛或近无毛;宿存花萼伸展,直径约4毫米,具疏缘毛;宿存柱头厚盘状;分核4,卵状椭圆形,长约6毫米,背部宽约4毫米,平滑,背部具3条纹,无沟,内果皮革质。花期5-7月,果期8-11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生长环境

常生于海拔300-3100m的山坡、沟边的阔叶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