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三七

雪三七,中药名。为蓼科植物丽江大黄RheumlikiangenseSam.的根。分布于四川、云南和西藏等地。具有活血止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痢疾。
别名 黑七、山大黄、雪里七
药味 味苦、涩
药性
归经 味苦、涩,性寒。归脾、肝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活血止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
主治 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痢疾。
雪三七
  • 雪三七
  • 雪三七
雪三七

《全国中草药汇编》:雪三七

拼音注音
Xuě Sān Qī
别名

黑七

来源

蓼科雪三七Rheum lidjiangense Sam.,以入药。

生境分布

云南。

性味

苦、涩,寒。

注意

孕妇忌服。

功能主治

活血止血,消炎止痛。主治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痢疾。

用法用量

2~3钱,水煎或泡酒服。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雪三七

拼音注音
Xuě Sān Qī
出处

《云南中草药》

来源

为蓼科植物牛尾七。夏、秋采集。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高寒山区坡地林下。分布云南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粗壮草本。根木质,长圆锥形,较粗硬。根生叶有长柄;叶片卵状心形,长约10.5厘米,宽约9.5厘米,上面赤红色,边缘略浅波状。圆锥花序顶生,排列紧密,花小,绿白色。瘦果有三棱,沿棱生翅。

性味

苦涩,寒。

注意

孕妇慎服。

功能主治

活血止血,消炎止痛。治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或浸酒。外用:研末撒。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雪三七

拼音注音
Xuě Sān Qī
别名

黑七、山大黄、雪里七

出处

出自《云南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牛尾七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eum likiangense San.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挖,去泥土、须根,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500-4400m的山坡灌丛或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和西藏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粗壮草本。高40-50cm。茎直立,具硬毛或近无毛;根粗壮,有根茎。叶互生;叶柄粗壮,长5-7cm,具硬毛;基生叶卵形或宽卵形,长10-15cm,宽8-13cm,近革质,先端圆钝,基部心形,边缘具弱皱波,上面具短硬毛,下面沿叶脉具硬毛,具3-5条基出脉;茎生叶较小,具短柄。花序圆锥状,多分枝;密生硬毛;苞片线形,长7-8mm;花两性;花被片6,淡绿色,宽椭圆形,长约2mm,成2轮,宿存;花梗细弱,丝状,长3-4mm,近基部具关节。瘦果连翅成宽椭圆形,长7-8mm,宽5-6mm。

化学成分

丽江大黄根及根茎中含大黄素(emodin),芦荟大黄素(aloe-en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大黄酚(chrysopharol)等蒽醌类成分及鞣质[1]。

药理作用

本品含蒽醌类成分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和芦荟大黄素[1],其药理作用

归经

脾;肝经

性味

苦涩;性寒

注意

孕妇慎服。

功能主治

活血止血;散瘀止痛;止痢。主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0g;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撒。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雪三七

功效作用

功能
活血止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
主治
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0g;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撒。
注意事项

妊娠妇女禁服。

《云南中草药》:“孕妇忌服。”

药理作用

本品含蒽醌类成分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和芦荟大黄素。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导泻;利胆作用;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对肠管平滑肌有兴奋作用。

2、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抗菌;抗真菌;抗病毒。

3、抗肿瘤作用。

4、抗炎作用。

5、止血作用。

6、降脂作用。

7、利尿作用。

8、对尿素氮的降低作用。

9、毒性:服用过量可引起中毒,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长期服用可导致肝硬变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相关论述
《云南中草药》:“活血止血,消炎止痛。主治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痢疾。”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外伤出血:用根研末撒布患处。(《云南中草药》)

2、治跌打损伤,痢疾:每用三钱,水煎服或泡酒服。(《云南中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采挖,去泥土、须根,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生药呈类圆柱形,长4-11cm,直径1.2-2.5cm,表面灰褐色至棕褐色,粗糙,可见点状突起及须根痕,顶端具残留茎基及膜质鳞片状物。质坚脆,易折断,断面棕黄色,颗粒状,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发达;髓部明显。微具清香气,味微苦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唾液染成淡黄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蓼科植物丽江大黄。
形态特征
中型草本,高40-70(90)厘米,茎基部直径7-12毫米,密被白色硬毛,近节处尤密,果时常渐稀疏或近无毛。茎生叶2-4片,近革质,叶片宽阔,宽卵形、卵圆形或几近圆形,较少为卵形,长8-16厘米,宽8-14厘米,顶端钝圆或钝急尖,基部心形到浅心形,全缘,基出脉5-7条,粗壮,于叶下面强烈凸起,叶上面光滑无毛或仅在脉上具粗糙短毛,下面常暗紫色,密被白色粗毛;叶柄扁半圆柱状,粗壮,短于叶片,长2.5-8厘米,被短粗毛;茎生叶少,通常1-3片,一般只最下部的一片腋部不具花序枝,叶片较窄而小,卵形。圆锥花序,分枝1-2次,被白色粗毛,花数朵簇生,苞片窄长条形,长3-5毫米,干后近膜质;花被片白绿色,外轮3片略窄小,宽椭圆形,内轮3片较宽大,近圆形或极宽椭圆形,径2-2.2毫米;雄蕊9,与花被近等长;子房菱状圆形,花柱细,横展,柱头扁盘状,顶端有凸起;花梗细长,长2.5-3毫米,关节位于中部之下。果实卵形或卵圆形,长8.5-9毫米,宽7-7.5毫米,翅宽约2毫米,纵脉在翅的中部,顶端略圆形,基部浅心形。种子卵形,宽约3毫米。花期7月前后,果期8-9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四川、云南和西藏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3500-4400m的山坡灌丛或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