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血参

小儿血参,中药名。为龙胆科植物深红龙胆GentianarubicundaFranch.的带根全草。分布于西南及甘肃、湖北、湖南等地。具有活血止痛,健脾消食之功效。用于跌打损伤,消化不良。
别名 笔龙胆、路边红、爪米草、二郎箭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寒。归肝、脾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活血止痛,健脾消食。
主治 用于跌打损伤,消化不良。
小儿血参
  • 小儿血参
  • 小儿血参
小儿血参
拼音注音
Xiǎo ér Xuè Shēn
别名

笔龙胆、路边红、爪米草、二郎箭

来源

药材基源:为龙胆科植物深红龙胆的带根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entiana rubzcunda Franch。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3300m的山坡草地、荒野路边、溪边林下岩边及山沟。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甘肃、湖北、湖南等地。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8-15cm。茎直立,紫红色,不分枝或中上部有少数分枝。基生叶丛生,叶片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0-25mm,宽4-10mm;茎生叶对生,疏离,常短于节问,叶片卵状椭圆形、长圆形或倒卵形,长4-22mm,宽2-7mm。花数朵,单生于茎顶,花梗紫红色或草黄色;花萼倒锥形,长8-14mm,先端5裂,裂片丝状或钻形,长3-6mm;花冠紫红色,有时冠筒上具黑紫色短而细的条纹和斑点,长2-3cm,褶卵形,先端啮蚀状;雄蕊5,着生于花冠筒中部,花丝丝状,花药狭长圆形;子房椭圆形,长5-6.5mm,子房柄长约8mm,花柱线形,柱头2裂,裂片反卷。蒴果外露,稀内藏,长圆形,长约8mm,先端钝圆,具宽翅,两侧边缘具狭翅,果柄较粗,长达3.5mm。种子褐色,有光泽,表面具网纹。花期3月,果期10月。

性味

苦;性寒

功能主治

活血止痛;健脾消食。主跌打损伤;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小儿血参

功效作用

功能
活血止痛,健脾消食。
主治
用于跌打损伤,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
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跌打损伤,消化不良。”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消化不良等。
相关配伍

1、治跌打损伤:小儿血参、铁筷子各30g,水煎,适量黄酒冲服。

2、治消化不良:小儿血参、苦荞头、萝卜叶各9-12g,水煎服。(1-2方出自《新编中草药图谱及常用配方3》)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龙胆科植物深红龙胆。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8-15厘米。茎直立,紫红色或草黄色,光滑,不分枝或中、上部有少数分枝。叶先端钝或钝圆,基部钝,边缘具乳突,上面具极细乳突,下面光滑,叶脉1-3条,细,在下面明显,叶柄背面具乳突,长1-5毫米;基生叶数枚或缺如,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0-25毫米,宽4-10毫米;茎生叶疏离,常短于节间,稀长于节间,卵状椭圆形,矩圆形或倒卵形,长4-22毫米,宽2-7毫米。花数朵,单生于小枝顶端;花梗紫红色或草黄色,光滑,长(3)10-15毫米,裸露;花萼倒锥形,长8-14毫米,萼筒外面常具细乳突,裂片丝状或钻形,长3-6毫米,边缘光滑,基部向萼筒下延成脊,弯缺截形;花冠紫红色,有时冠筒上具黑紫色短而细的条纹和斑点,倒锥形,长2-3厘米,裂片卵形,长3.5-4毫米,先端钝,褶卵形,长2-3毫米,先端钝,边缘啮蚀形或全缘;雄蕊着生于冠筒中部,整齐,花丝丝状,长7-8毫米,花药狭矩圆形,长2.5-3毫米;子房椭圆形,长5-6.5毫米,两端渐狭,柄粗,长7.5-8.5毫米,花柱线形,长1.5-2毫米,柱头2裂,裂片外反,线形。蒴果外露,稀内藏,矩圆形,长7.5-8毫米,先端钝圆,具宽翅,两侧边缘具狭翅,基部钝,柄粗,长至35毫米;种子褐色,有光泽,椭圆形,长1-1.3毫米,表面具细网纹。花果期3-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西南及甘肃、湖北、湖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500-3300m的山坡草地、荒野路边、溪边林下岩边及山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