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大黄

小大黄,中药名。为蓼科植物矮大黄RheumpumilumMaxim.的根。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地。具有泻实热,破积滞,下瘀血,消痈肿之功效。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痛,热结便秘,黄疸,经闭,症瘕,痈肿丹毒,跌打损伤,水火烫伤。
别名 大黄、次大黄、白大黄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寒。归肺、胃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泻实热,破积滞,下瘀血,消痈肿。
主治 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痛,热结便秘,黄疸,经闭,症瘕,痈肿丹毒,跌打损伤,水火烫伤。
小大黄
  • 小大黄
  • 小大黄
  • 小大黄
  • 小大黄
  • 小大黄
  • 小大黄
  • 小大黄
  • 小大黄
  • 小大黄
小大黄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大黄

别名

矮大黄

来源

蓼科小大黄Rheum pumilum Maxim.,以根入药。

生境分布

青海。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泻肠胃积滞,实热,下瘀血,消痈肿。主治食积停滞,脘腹胀痛,实热内蕴,大便秘结,急性阑尾炎,黄疸,经闭,痛肿,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1~3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小大黄

拼音注音
Xiǎo Dài Huánɡ
别名

大黄、次大黄、白大黄

出处

始载于《藏药标准》。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小大黄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eum pumilum Maxim

采收和储藏:秋末挖取根,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泥土。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0-4300m的坡灌丛、河谷阶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小草本,高10-20cm。茎直立,具短柔毛;基生叶宽卵形,长3-5cm,宽1.5-3cm,近革质,先端圆钝,基部心形,边缘全缘有缘毛,上面无毛,有时沿叶脉疏生短柔毛,下面沿叶脉被柔毛;主脉粗壮,稍凸出;叶柄粗壮,与叶近等长或比叶片长,茎生叶1-2,较小;托叶鞘膜质。花序圆锥状,铗窄,分枝稀疏;花被片淡绿色,或带紫红色;花梗细弱,近基部具关节。瘦果连翅成卵状三角形,翅狭窄,长约5mm,宽3-4mm。

性状

性状鉴别 根呈类圆锥形,上面下细,表面黄褐色,长5-10cm,直径1.5cm,具纵皱纹,断面灰棕色,味苦、涩。

性味

苦;性寒

功能主治

泻实热;破积滞;下瘀血;消痈肿。主食积停滞;脘腹胀痛;热结便秘;黄疸;经闭;症瘕;痈肿丹毒;跌打损伤;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1.《新华本草纲要》:全叶:味苦、酸,性寒。有泻"黄水"、清积热、缓下的功能。用于"黄水"病、腹水、关节炎、搔痒、湿疹、便秘。

2.《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黄水者,其根起于脾,其状先从腹中也。用本品能利二便,消积热、消水、通便,似大黄,但力缓。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小大黄

功效作用

功能
泻实热,破积滞,下瘀血,消痈肿。
主治
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痛,热结便秘,黄疸,经闭,症瘕,痈肿丹毒,跌打损伤,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药理作用
本品热水提取物对胶原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关论述
《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泻肠胃积滞实热,下瘀血,消痈肿。应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痛,实热内蕴,大便闭结,急性阑尾炎,黄疸,经闭,症瘕,痈肿,丹毒,口疮,水火烫伤,风火牙痛,跌打损伤,瘀血作痛。”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食积停滞,脘腹胀痛,实热内蕴,大便秘结:大黄9g,莱菔子9g。水煎服。

2、治急性阑尾炎:大黄6g,丹皮9g,桃仁6g,冬瓜子12g。水煎服。

3、治黄疸:大黄9g,茵陈30g。水煎服。

4、治经闭,症瘕:大黄9g,草红花6g,桃仁6g,当归尾4.5g。水煎服。

5、治跌打损伤,瘀血作痛:大黄9g,菊叶三七根15g。水煎服。(1-6方出自《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末挖取根,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泥土,晾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根呈类圆锥形,上粗下细,表面黄褐色,长5-10cm,直径1.5cm,具纵皱纹,断面灰棕色,味苦、涩。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蓼科植物矮大黄。
形态特征
矮小草本,高10-25厘米。茎细,直立,下部直径2-3.5毫米,具细纵沟纹,被有稀疏灰白色短毛,靠近上部毛较密。基生叶2-3片,叶片卵状椭圆形或卵状长椭圆形,长1.5-5厘米,宽1-3厘米,近革质,顶端圆,基部浅心形,全缘,基出脉3-5条,中脉发达粗壮,叶上面光滑无列毛或偶在主脉基部具稀疏短柔毛,下面具稀疏白色短毛,毛多生于叶脉及叶缘上;叶柄半圆柱状,与叶片等长或稍长,被短毛;茎生叶1-2片,通常叶部均具花序分枝,稀最下部一片叶腋无花序分枝,叶片较窄小近披针形;托叶鞘短,长约5米,干后膜质,常破裂,光滑无毛。窄圆锥状花序,分枝稀而不具复枝,具稀短毛,花2-3朵簇生,花梗极细,长2-3毫米,关节在基部;花被不开展,花被片椭圆形或宽椭圆形,长1.5-2毫米,边缘为紫红色;雄蕊为9,稀较少,不外露;子房宽椭圆形,花柱短,柱头近头状。果实三角形或角状卵形,长5-6毫米,最下部宽约4毫米,顶端具小凹,基部平直或稍内,翅窄,宽约1-1.5毫米,纵脉在翅的中间部分。种子卵形,宽2-2.5毫米。花期6-7月,果期8-9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4000-4300m的山坡灌丛、河谷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