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苔草

十字苔草,中药名。为莎草科植物十字苔草CarexcruciataWahlenb.的全草。分布于西南、华南及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地。具有解表透疹,理气健脾之功效。用于风热感冒,麻疹透发不畅,消化不良。
别名 -
药味 味辛、甘
药性
归经 味辛、甘,性平。归肺、脾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解表透疹,理气健脾。
主治 用于风热感冒,麻疹透发不畅,消化不良。
十字苔草
  • 十字苔草
  • 十字苔草
十字苔草
拼音注音
Shí Zì Tái Cǎo
来源

药材基源:为莎草科植物十字苔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hrex cruciata Wahlenb.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地、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华南及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地。

原形态

十字苔草,多年生草本,根茎匍匐,粗壮,木质。秆粗壮,高40-90cm,有三钝棱,基部具暗褐色的叶鞘。叶长于秆,宽4-13mm。圆锥花序复出,长20-40cm,具多数侧生枝花序;序轴疏被短粗毛;苞片叶状,长于花序,苞鞘长;小穗多数,全部从囊内无花的囊状枝先出叶中生出,雄雌顺序,椭圆形,长5-6mm,几成直角开展;雌花鳞片宽卵形,长约2mm,膜质,密生锈点线,有3条脉,先端具短芒尖。果囊长圆卵形,肿胀,长3-4mm,淡黄褐色,带锈色点线,具多数脉,上部边缘具短粗毛,先端急尖成喙,喙顶端有2齿。小坚果卵状长圆形,长约1.8mm,有三棱,柱头3。

性味

味辛;甘;性平

功能主治

解表透疹;理气健脾。主风热感冒;麻疹透发不畅;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十字苔草

功效作用

功能
解表透疹,理气健脾。
主治
用于风热感冒,麻疹透发不畅,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
相关论述
刘洪运:水煎治小儿腹胀。配柳树叶水煎外洗透疹。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麻疹不出:三棱草20g,水煎服;亦可加芫荽20g,同煎服又趁热外搽。

2、治消化不良:三棱草、鱼鳅串各20g,水煎服。

3、治风热感冒:三棱草、马鞭草各20g,水灯芯30g,水煎服。(1-3方出自《精选草药彩色图谱4》)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莎草科植物十字苔草。
形态特征
十字苔草又名:三棱草、三角草、野高粱,羊胡须,油草。根状茎粗壮,木质,具匍匐枝,须根甚密。秆丛生,高40-90厘米,粗3-5毫米,坚挺,三棱形,平滑。叶基生和秆生,长于秆,扁平,宽4-13毫米,下面粗糙,上面光滑,边缘具短刺毛,基部具暗褐色、分裂成纤维状的宿存叶鞘。苞片叶状,长于支花序,基部具长鞘。圆锥花序复出,长20-40厘米;支圆锥花序数个,通常单生,少有双生,轮廓为卵状三角形,长4-15厘米,宽3-6厘米,支花序柄坚挺,钝三棱形,最下部1个长10-18厘米,向上部的渐短,平滑;支花序轴锐三棱形,密生短粗毛;小苞片鳞片状,长约1.5毫米,背面被短粗毛;枝先出叶囊状、内无花,背面有数脉,被短粗毛。小穗极多数,全部从枝先出叶中生出,横展,长5-12毫米,两性,雄雌顺序;雄花部分与雌花部分近等长。雄花鳞片披针形,长约2.5毫米,顶端渐尖,具短尖,膜质,淡褐白色,密生棕褐色斑点和短线;雌花鳞片卵形,长约2毫米,顶端钝,具短芒,膜质,淡褐色,密生褐色斑点和短线,具3条脉;果囊长于鳞片,椭圆形,肿胀三棱形,长3-3.2毫米,淡褐白色,具棕褐色斑点和短线,平滑或上部疏生短粗毛,有数条隆起的脉,基部几无柄,上部渐狭成中等长的喙,喙长及果囊的1/3,两侧疏生短刺毛或无毛,喙口斜截形。小坚果卵状椭圆形,三棱形,长约1.5毫米,成熟时暗褐色;花柱基部增粗,柱头3个。花果期5-11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西南、华南及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草地、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