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叶马兰

全叶马兰,中药名。为菊科植物全叶马兰KalimerisintegrtifoliaTurcz.eExDC.[AsteromoeaPekinensisHance]的全草。分布于我国东北部、西部和中部。具有清热解毒,止咳之功效。常用于感冒发热,咳嗽,咽炎。

别名 全缘叶马兰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寒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止咳。
主治

用于感冒发热,咳嗽,咽炎。

全叶马兰
  • 全叶马兰
  • 全叶马兰
  • 全叶马兰
全叶马兰
拼音注音
Quán Yè Mǎ Lán
别名

全缘叶马兰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全叶马兰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alimeris integrtifolia Turcz. Ex DC. [Asteromoea Pekinensis Hance]

采收和储藏:8-9月采收,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林缘、灌丛、路旁。

资源分布: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部、醅和中部。

原形态

全叶马兰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直径长纺锤形。茎直立,单生或数个丛生,中部以上有近直立的帚状分枝,被细硬毛。叶互生;中部叶多而密,无柄,叶片条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圆形,长2.8-4cm,宽0.4-0.6cm,先端钝或渐尖,常有小尖头,基部渐狭,边缘稍反卷,下面灰绿,两面密被粉状短绒毛,中脉在下面突起;上部叶较小,条形。头状花序单生枝端并排成疏伞房状;总苞半球形,径7-8mm,长约4mm,总苞片3层,外层近条形,长约1.5mm,内层长圆状披针形,长达4mm,上部草质,具粗短毛及腺点;舌状花1层,管部长约1mm,具毛,舌片淡紫色,长约11mm,宽约2.5mm;管状花花冠长约3mm,管部长约1mm,有毛。瘦果倒卵形,长约2mm,宽约1.5mm,浅褐色,扁平,有浅色边肋,或一面有肋而果呈三棱形,上部有短毛及腺;冠毛带褐色,长0.3-0.5mm,不等长,易脱落。花期6-10月,果期7-11月。

药理作用

1.镇咳作用:全叶马兰全草及根、茎、叶乙醇提取物,对小鼠喷雾浓氨水致咳所需时间(EDT50)有非常显着的延长作用。全草延长EDT50达 196%,根174%,茎141%,叶145%。说明全草、根止咳作用非常显着;茎。叶亦有显着的止咳作用,作用弱于可待因。对豚鼠的镇咳作用,全草作用最强,其次是茎,而根、叶作用较弱。全草还能增强可待因的镇咳作用。

2.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全叶马兰的乙醇提取物5g/kg皮下注射,对苯甲酸钠咖啡因和电刺激引起的小鼠惊厥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并能加强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以全草作用最强,而对自发活动的影响较小。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咳。主感冒发热;咳嗽;咽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全叶马兰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止咳。

主治

用于感冒发热,咳嗽,咽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药理作用

1、镇咳作用。

2、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催眠作用。

3、镇静、抗惊厥、镇痛作用。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老年慢性支气管炎:①全叶马兰根15g,水煎,饭后服。②全叶马兰、紫菀、款冬花、百部、前胡各10g,甘草6g,水煎服。

2、大便下血:全叶马兰根或全草30g,猪瘦肉120g,煮服。

3、吐血:①全叶马兰30g,白茅根、侧柏叶各20g,水煎服。②全叶马兰、仙鹤草各15g,槐花12g,白茅根30g,水煎服。

4、牙痛:鲜全叶马兰根30g,水煎汤,以汤同鸭蛋2个煮服。

5、急性支气管炎:全叶马兰根100g,白豆腐1-2块,同煮,放盐不放油,吃豆腐汤,每日1剂。孕妇忌服。(1-5方出自《实用中草药原色图谱2》)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8-9月采收,洗净,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菊科植物全叶马兰。

形态特征

全叶马兰,又名全叶鸡儿肠、野粉团花。多年生草本,高30-70cm。直根长纺锤形。茎直立,单生或数个丛生,中部以上有近直立的帚状分枝,被细硬毛。叶互生;中部叶多而密,无柄,叶片条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圆形,长2.58-4cm,宽0.4-0.6cm,先端钝或渐尖,常有小尖头,基部渐狭,边缘稍反卷,下面灰绿,两面密被粉状短绒毛,中脉在下面突起;上部叶较小,条形。头状花序单生枝端并排成疏伞房状;总苞半球形,径7-8mm,长约4mm,总苞片3层,外层近条形,长约1.5mm,内层长圆状披针形,长达4mm,上部草质,具粗短毛及腺点;舌状花1层,管部长约1mm,具毛,舌片淡紫色,长约11mm,宽约2.5mm;管状花花冠长约3mm,管部长约1mm,有毛。瘦果倒卵形,长约2mm,宽约1.5mm,浅褐色,扁平,有浅色边肋,或一面有肋而果呈三棱形,上部有短毛及腺;冠毛带褐色,长0.3-0.5mm,不等长,易脱落。花期6-10月,果期7-11月。

分布区域

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部、西部和中部。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林缘、灌丛、路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