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脉绿绒蒿花

五脉绿绒蒿花,中药名。罂粟科绿绒蒿属植物五脉绿绒蒿MeconopsisquintuplinerviaRegel的花。植物五脉绿绒蒿,分布于我国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地。具有清热之功效。主治肝炎,胆囊炎,肺炎,肺结核,胃溃疡。
别名 欧摆完保(藏名)
药味 味微甘、辛
药性
归经 味微甘、辛,性寒。入肝、肺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
主治 肝炎,胆囊炎,肺炎,肺结核,胃溃疡。
五脉绿绒蒿花
  • 五脉绿绒蒿花
  • 五脉绿绒蒿花
五脉绿绒蒿花
拼音注音
Wǔ Mài Lǜ Rónɡ Hāo Huā
别名

欧摆完保(藏名)

出处

《青藏高原药物图鉴》

来源

罂粟科植物五脉绿绒蒿花蕾,6~8月采花,晾干。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毛叶兔耳风"条。

性味

微甘辛,寒。

功能主治

清热。治肝炎,胆囊炎,肺炎,肺结核,胃溃疡。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或研末。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五脉绿绒蒿花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
主治
肝炎,胆囊炎,肺炎,肺结核,胃溃疡。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或研末。
相关论述
《青藏高原药物图鉴》:“微甘辛,寒。”“清热。治肝炎,胆囊炎,肺炎,肺结核,胃溃疡。”

临床应用

附注
同科植物总序绿绒蒿M.horridula的花,亦可治传染性肝炎。0.9-1.5g,开水冲服。同科植物红花绿绒蒿M.puniceae的花茎及果实,苦、涩、微温,归肝、肾经。《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记载:可治肝硬化。1.5-3g,水煎服。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6-8月采花,晾干。

保存方法

置阴凉干燥处,防霉。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罂粟科绿绒蒿属植物五脉绿绒蒿。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全体被金黄色硬毛,有黄色的液汁。叶基生,呈莲座状,狭倒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15厘米,宽1.5-3厘米。花茎单一,直立,高20-40厘米;花浅蓝色或紫色,单生于花茎顶端;萼片2;花瓣4;雄蕊多数;子房有心皮4至多个,有胚珠多数,柱头成一球状体。蒴果直立,宽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5-2.5厘米,近顶部开裂,长1.5-2.5厘米;种子多数,黑褐色。
生长环境
生于高山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