荛花

荛花,中药名。为瑞香科荛花属植物荛花Wikstroemiacanescens(Wall.)Meisn.的花蕾。分布于陕西、江西、湖北、湖南、云南、西藏等地。具有泻水逐饮,消坚破积之功效。主治痰饮,咳逆上气,水肿,喉中肿满,症瘕痃癖。

别名 老龙树花(湖南),老虎麻花(陕西、湖北)
药味 味辛、苦
药性
归经 味辛、苦,性寒。入肠、胃经。《本草求真》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泻水逐饮,消坚破积。
主治

痰饮,咳逆上气,水肿,喉中肿满,癥瘕痃癖。

荛花
  • 荛花
  • 荛花
  • 荛花
  • 荛花
  • 荛花
荛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荛花

拼音注音
Ráo Huā
别名

山皮条、白色矮陀陀、半边梅、竹腊皮、铁扇子

来源

瑞香科荛花Wikstroemia canescens (Wall.)Meisn.,以入药。

生境分布

云南、湖南、湖北、江西、陕西。

性味

辛,温。

功能主治

通经活络,祛风除湿,收敛。主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腮腺炎,乳腺炎,淋巴腺炎。

用法用量

1~3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荛花

拼音注音
Ráo Huā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瑞香科植物荛花花朵

生境分布

生于山地石壁隙缝或山坡沟边较潮湿处,也有栽培者。分布湖南、湖北、陕西、江西、云南等地。

原形态

落叶灌木,高30~90厘米,枝细长。小枝有丝状细毛。叶互生或对生,矩圆状披针形,长2.5~7.5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绿色,近无毛或疏生短柔毛,下面灰绿色,密生柔毛,叶脉隆起;叶柄长约3毫米,被细毛。花黄色,成顶生疏腋生穗状花序,或再合成圆锥花序,被细毛;无花瓣,花萼管长6~8毫米,先端4裂,裂片钝尖;花盘鳞片状线形;雄蕊2轮,花丝短;子房上位,花柱短,柱头球形。核果窄卵圆形,黑色,有丝状毛。花期5~6月。

归经

《本草求真》:"入肠胃。"

性味

辛苦,寒,有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辛,微寒,有毒。"

注意

体虚无积及孕妇忌服。

功能主治

泻水饮,破积聚。治留饮,咳逆上气,水肿,症瘕痃癖。

①《本经》:"主伤寒温疟,下十二水,破积聚、大坚症瘕,荡涤肠胃中留癖、饮食,寒热邪气,利水道。"

②《别录》:"疗痰饮咳嗽。"

③《药性论》:"治咳逆上气,喉中肿满,痃癖气块,下水肿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剂。

复方

①治肿及支满澼饮:芫花、荛花各半两,甘草、大戟、甘遂、大黄、黄芩各一两,大枣十枚。上八味,细切,以水五升,煮成一升六合。分四服,空心服,以快下为度。(《千金方》干枣汤)

②治腹中积聚邪气、寒气,消谷:甘遂一分,荛花一分,芫花一分,桂心一分,巴豆一分,杏仁一分,桔梗一分。上七味,荛花、芫花熬令香,巴豆、杏仁去皮熬令变色已,各异捣,下细筛,捣合丸,以白蜜捣万杵。服如小豆一丸,日三行,长将服之。伤寒增服,膈上吐,膈下利,小儿亦服,妇人兼身亦服。忌猪肉、芦笋、生葱。(《范汪方》捶凿丸)

各家论述

①《本草衍义》:"张仲景《伤寒论》以荛花治利者,以其行水也;水去则利止,其意如此。然今人用时,当以意斟酌,不可使过与不及也。仍须是有是证者方可用。"

②《本草备要》:"荛花,辛散结,苦泄热,行水捷药。主治略同芫花。"

③《本经逢原》:"荛花,能破积聚症瘕,治痰饮咳逆,去咽喉肿闭。《本经》治伤寒温疟者,即苦寒以攻蕴积伏匿之邪也。言下十二经水,又治饮食寒热邪气者,以其苦寒峻利,饮食之邪亦得荡涤,而寒热自除也。"

④《本草求真》:"荛花虽与芫花形式相同,而究绝不相似,盖芫花叶尖如柳,花紫似荆,荛花苗茎无刺,花细色黄。至其性味,芫花辛苦而温,此则辛苦而寒。若论主治,则芫花辛温,多有达表行水之力;此则气寒,多有入里走泄之效,故书载能治利,然要皆属破结逐水之品,未可分途而别视也。"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荛花

拼音注音
Ráo Huā
别名

老龙树花、老虎麻花。

英文名
Flower of Longflower Stringbush
出处

1.《唐本草》:荛花,苗似胡荽,茎无刺,花细,黄色。四、五月收,与芫花全不相似也。

2.《纲目》:荛花,盖亦芫花之类,气味主治大略相近。

来源

药材基源:为瑞香科植物荛花花蕾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Wikstroemia canescens (Wall.) Meissn. [Daphne canescens Wall.]

采收和储藏:5-6月花未开时采收,晾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石壁隙缝或山坡沟边较潮湿外,也有栽培者。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江西、湖北、湖南、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荛花 落叶灌木,高30-90cm。枝细长,小枝有灰色或淡黄色柔毛,叶互生或对生;叶柄长约3mm,被柔毛;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2.5-7.5cm,宽1.5-2.5cm,先端急尖,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绿色,近无毛或疏生短柔毛,下面灰绿色,密生柔毛,叶脉隆起。花黄色,成顶生或腋生穗状花序,或再合成圆锥花序,被柔毛;花被管长6-8mm,先端4裂,裂片钝尖;花盘鳞片状线形;雄蕊8,二轮,花丝短,子房上位,花柱短,柱头球形。核果窄卵圆形,黑色,有丝状毛。花期5-6月,果期6-7月。

性状

性状鉴别 花冠黄色,穗花序顶生或腋生,被细毛,无花瓣,花颧管长6-8mm,先端4裂,裂片钝尖;花盘鳞片状线形。核果窄卵圆形,黑色。

归经

胃经

性味

味辛;苦;性寒;有毒

注意

体虚无积及孕妇忌服。

功能主治

泻水逐饮;消坚破积。主痰饮;咳逆上气;水肿;喉中肿满;症瘕痃癖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4.5g;或入丸剂。

各家论述

1.《本草衍义》:张仲景《伤寒论》以荛花治利者,以其行水也;水去则利止,其意如此。然今人用时,当以意斟酌,不可使过与不及也。仍须是有是证者方可用。

2.《本草备要》:荛花,辛散结,苦泄热,行水捷药。主治略同芫花。

3.《本经逢原》:荛花,能破积聚症瘕,治痰饮咳逆、去咽喉肿闭。《本经》治伤寒温疟者,即苦寒以攻蕴积伏匿之邪也。言下十二经水,又治饮食寒热邪气者,以其苦寒峻利,饮食之邪亦得荡涤,而寒热自除也。

4.《本草求真》:荛花虽与芫花形式相同,而究绝不相似,盖芫花叶尖如柳,花紫似荆,荛花苗茎无刺,花细色黄。至其性味,芫花辛苦而温,此则辛苦而寒。若论主治,则芫花辛温,多有达表行水之力;此则气寒,多有人里走泄之效,故书载能治利,然要皆属破结逐水之品,未可分途而别视也。

5.《本经》:主伤寒温疟,下十二水,破积聚、大坚症瘕,荡涤肠胃中留癖、饮食,寒热邪气,利水道。

6.《别录》:疗痰饮咳嗽。

7.《药性论》:治咳逆上气,喉中肿满,疙瘩气块,下水肿等。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荛花

功效作用

功能

泻水逐饮,消坚破积。

主治

痰饮,咳逆上气,水肿,喉中肿满,癥瘕痃癖。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4.5g;或入丸剂。

注意事项

体虚虚弱及孕妇禁服。

药理作用

利尿、保肝作用。

相关论述

1、《本经》:“主伤寒温疟,下十二水,破积聚、大坚症瘕,荡涤肠胃中留癖、饮食,疗寒热邪气,利水道。”2、《别录》:“疗痰饮咳嗽。”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肿及支满癖饮,芫花、荛花各半两,甘草、大戟、甘遂、大黄、黄芩各一两,大枣十枚。上八味,细切。以水五升。煮成一升六合。分四服,空心服,以快下为度。(《千金要方》干枣汤)

2、治腹中积聚邪气、寒气,消谷,甘遂一分,荛花一分,芫花一分,桂心一分,巴豆一分,杏仁一分,桔梗一分。上七味,荛花、芫花熬令香,巴豆、杏仁去皮熬令变色巳,各异捣,下细筛,捣合丸,以白蜜捣万杵。服如小豆一丸,日三行,长将服之。伤寒增服,膈上吐,膈下利,小儿亦服,妇人兼身亦服。忌猪肉、芦笋、生葱。(《范汪芳》捶凿丸)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5-6月花未开时采收,晾干。

炮制方法

拣净杂质,筛去泥土,稍润,切碎,干燥。

药材鉴别

鉴别

药材性状:花冠黄色,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被细毛,无花瓣,花萼管长6-8mm,先端4裂,裂片钝尖;花盘鳞片状线形。核果窄卵圆形,黑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瑞香科荛花属植物荛花。

形态特征

荛花,别名黄根枸皮、山皮条、铁扇子、半边梅、矮陀陀《云南中草药》。落叶灌木,高30-90cm。枝细长,小枝有灰色或淡黄色柔毛,叶互生或对生;叶柄长约3mm,被柔毛;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2.5-7.5cm,宽1.5-2.5cm,先端急尖,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绿色,近无毛或疏生短柔毛,下面灰绿色,密生柔毛,叶脉隆起。花黄色,成顶生或腋生穗状花序,或再合成圆锥花序,被柔毛;花被管长6-8mm,先端4裂,裂片钝尖;花盘鳞片状线形;雄蕊8,二轮,花丝短,子房上位,花柱短,柱头球形。核果窄卵圆形,黑色,有丝状毛。花期5-6月,果期6-7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陕西、江西、湖北、湖南、云南、西藏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地石壁隙缝或山坡沟边较潮湿外,也有栽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