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子仁

柏子仁,中药名。为柏科侧柏属植物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的干燥成熟种仁。具有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的功效。主治心悸失眠,肠燥便秘。

别名 柏仁,柏实,侧柏子,壳柏子,柏子
药味
药性
归经 大肠经,肾经,心经
分类 安神药
产地 内蒙古南部,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等
功能 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主治

1、心悸失眠:本品味甘质润,药性平和,主入心经,具有养心安神之功效。

2、肠燥便秘:本品质润,富含油脂,有润肠通便之功。

3、本品甘润,可滋补阴液,还可用治阴虚盗汗、小儿惊痫等。

柏子仁
  • 柏子仁
  • 柏子仁
柏子仁

《中国药典》:柏子仁

拼音注音
Bǎi Zǐ Rén
英文名
SEMAN PLATYCLADI
来源

本品为柏科植物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L.) Franco的干燥成熟种仁。秋、冬二季采收成熟种子,晒干,除去种皮,收集种仁。

性状

本品呈长卵形或长椭圆形,长4~7mm,直径1.5~3m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外包膜质内种皮,顶端略尖,有深褐色的小点,基部钝圆。质软,富油性。气微香,味淡。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热,防蛀。

炮制

柏子仁:除去杂质及残留的种皮。

柏子仁霜:取净柏子仁,照制霜法(附录Ⅱ D)制霜。

归经

归心、肾、大肠经。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养心安神,止汗,润肠。用于虚烦失眠,心悸怔忡,阴虚盗汗,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

3~9g。

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柏子仁

拼音注音
Bǎi Zǐ Rén
别名

柏实(《本经》),柏子、柏仁(《本草经集注》),侧柏子(《日华子本草》)。

出处

《唐本草》

来源

为柏科植物侧柏种仁。冬初种子成熟时收采,晒干。压碎种皮,簸净,阴干。

生境分布

主产山东、河南、河北。此外,陕西、湖北、甘肃、云南等地亦产。

性状

种仁呈长卵圆形至长椭圆形,亦有呈长圆锥形者,长3~7毫米,径1.5~3毫米。新鲜品淡黄色或黄白色,久置则颜色变深而呈黄棕色,并有油渗出。外面常包有薄膜质的内种皮,顶端略尖,圆三棱形,并有深褐色的点,基部钝圆,颜色较浅。断面乳白色至黄白色,胚乳较多,子叶2枚或更多,均含丰富的油质。气微香,味淡而有油腻感。以粒饱满、黄白色、油性大而不泛油、无皮壳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

种子含脂肪油约14%,并含少量挥发油、皂甙。

炮制

柏子仁:拣净杂质,除去残留的外壳和种皮。柏子霜:取拣净的柏子仁,碾碎,用吸油纸包裹,加热微炕,压榨去油,研细。

《雷公炮炙论》:"凡使柏子仁,先以酒浸一宿,至明漉出,晒干,却用黄精自然汁于日中煎,手不住搅,若天久阴,即于铛中着水,用瓶器盛柏子仁,着火缓缓煮成煎为度。每煎三两柏子仁,用酒五两,浸干为度。"

归经

入心、肝、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肾三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厥阴、少阴,亦入手少阴经。"

③《本草新编》:"入心、肝、肾、膀胱四经。"

性味

甘,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无毒。"

③《药性论》:"味辛甘。"

④《本草正》:"味甘平,性微凉。"

注意

便溏及痰多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牡蛎、桂,瓜子为使。恶菊花、羊蹄、诸石及面。"

②《本草经疏》:"柏子仁体性多油,肠滑作泻者勿服,膈间多痰者勿服,阳道数举、肾家有热、暑湿什泻,法咸忌之。"

③《得配本草》:"痰多,肺气上浮,大便滑泄,胃虚欲吐,四者禁用。"

功能主治

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治惊悸,失眠,遗精,盗汗,便秘。

①《本经》:"主惊悸,安五藏,益气,除湿痹。"

②《别录》:"疗恍惚,虚损吸吸,历节,腰中重痛,益血止汗。"

③《药性论》:"能治腰肾中冷,膀胱中冷脓宿水,兴阳道,去头风,主小儿惊痫。"

④《日华子本草》:"治风,润皮肤。"

⑤《纲目》:"养心气,润肾燥,益智宁神;烧沥治疥癣。"

⑥《岭南采药录》:"治跌打;以盐渍之,煎服,能治咳嗽。"

⑦《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咳止喘,收敛止血,润肺健胃,利尿消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炒研取油涂。

复方

①治劳欲过度,心血亏损,精神恍惚,夜多怪梦,怔忡惊悸,健忘遗泄,常服宁心定志,补肾滋阴:柏子仁(蒸晒去壳)四两,枸杞子(酒洗晒)三两,麦门冬(去心)、当归(酒浸)、石菖蒲(去毛洗净)、茯神(去皮心)各一两,玄参、熟地(酒蒸)各二两,甘草(去粗皮)五钱。先将柏子仁、熟地蒸过,石器内捣如泥,余药研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早晚灯心汤或圆眼汤送下。(《体仁汇编》柏子养心丸)

②戢阳气,止盗汗,进饮食,退经络热:新柏子仁(研)、半夏曲各二两,牡蛎(甘锅子内火煅,用醋淬七次,焙)、人参(去芦)、白术、麻黄根(慢火炙,拭去汗)、五味子各一两,净麸半两(慢火炒)。上八味为末,枣肉丸如梧子大。空心米饮下三、五十丸,日二服。作散调亦可。(《本事方》柏子仁丸)

③治老人虚秘:柏子仁、大麻子仁、松子仁,等分。同研,熔白蜡丸桐子大。以少黄丹汤服二、三十丸,食前。(《本草衍义》)

④治肠风下血:柏子仁十四枚。燃破,纱囊贮,以好酒三盏,煎至八分服之,初服反觉加多,再服立止。非饮酒而致斯疾,以艾叶煎汤服之。(《世医得效方》)

⑤治血虚有火,月经耗损,渐至不通,羸瘦而生潮热,及室女思虑过度,经闭成痨:柏子仁(炒,另研)、牛膝、卷柏各五钱(一作各二两),泽兰叶、川续断各二两,熟地黄三两。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三丸,空腹时米饮送下,兼服泽兰汤。(《妇人良方》柏子仁丸)

⑥治脱发:当归、柏子仁各一斤。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日三次,每次饭后服二至三钱。(《全展选编·皮肤科》)

各家论述

①《纲目》:"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补,辛而能润,其气清香,能透心肾,益脾胃,盖上品药也,宜乎滋养之剂用之。"

②《本草正》:"柏子仁,气味清香,性多润滑,虽滋阴养血之佳剂,若欲培补根本,乃非清品之所长。"

③《药品化义》:"柏子仁,香气透心,体润滋血。同茯神、枣仁、生地、麦冬,为浊中清品,主治心神虚怯,惊悸怔忡,颜色憔悴,肌肤燥痒,皆养心血之功也。又取气味俱浓,浊中归肾,同熟地、龟版、枸杞、牛膝,为封填骨髓,主治肾阴亏损,腰背重痛,足膝软弱,阴虚盗汗,皆滋肾燥之力也。味甘亦能缓肝,补肝胆之不足,极其稳当,但性平力缓,宜多用之为妙。"

④《本草备要》:"凡补脾药多燥,柏子仁润药而香能舒脾,燥脾药中兼用最良。"

⑤《本经逢原》:"柏子仁,《本经》言除风湿痹者,以其性燥也。《经巯》以为除风湿痹之功非润药所能,当是叶之能事。岂知其质虽润而性却燥,未有香药之性不燥者也。昔人以其多油而滑,痰多作泻忌服,盖不知其性燥而无伤中泥痰之患,久服每致大便燥结,以芳香走气而无益血之功也。"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柏子仁

拼音注音
Bǎi Zǐ Rén
别名

柏实、柏子、柏仁、侧柏子

出处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来源

药材基源:为柏科植物侧柏的种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Thujaorientalis L.;Biota orientalis(L.)Endl.]

采收和储藏:秋、冬两季采收成熟球果,晒干,收集种子,碾去种皮,簸净。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湿润肥沃地,石灰岩石地也有生长。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南部,经华北向南过广东、广西北部,西至陕西、甘肃、西南至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原形态

常绿乔木,高达20m,胸径可达1m。树皮薄,浅灰褐色,纵裂成条片。小枝扁平,直展,排成一平面。叶鳞形,交互对生,长1-3mm,先端微钝,位于小枝上下两面之叶露出部分倒卵状菱形或斜方形,两侧的叶折覆着上下之叶的基部两侧,呈龙骨状。叶背中部均有腺槽。雌雄同株;球花单生于短枝顶端;雄球花黄色,卵圆形,长约2mm。球果当年成熟,卵圆形,长1.5-2cm,熟前肉质,蓝绿色,被白粉;熟后木质,张开,红褐色;种鳞4对,扁平,背部近先端有反曲的尖头,中部种鳞各有种子1-2颗。种子卵圆形或长卵形,长4-6mm,灰褐色或紫褐色,无翅或有棱脊,种脐大而明显。花期3-4月,球果9-11月成熟。

性状

性状鉴定 种仁长卵圆形至长椭圆形,长3-7mm,径1.5-3mm。新鲜品淡黄色或黄白色,久置则颜色变深而呈黄棕色,显油性。外包膜质内种皮,先端略光,圆三棱形,有深褐色的点,基部钝圆,颜色较浅。断面乳白色至黄白色,胚乳较发达,子叶2枚或更多,富油性。气微香,味淡而有油腻感。以粒饱满、黄白色、油性大而不泛油、无皮壳杂质者为佳。

显微鉴定 种仁横切面:内种皮细胞1列,扁长形,外壁稍厚。胚乳较发达,胚乳和子叶薄壁细胞充满脂肪油和糊粉粒。

理化鉴别 (1)取柏子仁粗粉2g,加长10ml,煮沸10min,趁热滤过。取滤液2ml置试管中,用力振摇1min,产生持久性泡沫,放置10min 泡沫仍不消去。

(2)取本品粗粉2g,加甲醇10ml,回流提取10min,滤过。取滤液2ml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冰醋酸1ml溶解,再加醋酐一浓硫酸试剂(19:1)1ml,则显黄色-紫色-污绿色。

化学成分

种子含柏木醇(cedrol0),谷甾醇(sitosterol)和双萜类成分:红松内酯(pinusolide),15-16-双去甲-13-氧代-半日花-8(17)-烯-19酸[15,16-bisnor-13-oxo-8(17)-labden-19-oic acid],15,16-双去甲-13-氧代-半日花-8(17),11E-二烯-19-酸[15,16-bisnor-13-oxo-8(17),11E-labdadien-19-oic acid],14,15,16-三去甲半日花-8(17)-烯-13,19-二酸[14,15,16-trisnor-8(17)-labdene-13,19-dioic acid],二羟基半日花三烯酸(12R,13-dihydroxycommunic acid).又含脂肪油约14%,并含少量挥发油,皂甙。

药理作用

柏子仁对前脑基底核破坏的小鼠被动回壁学习有改善作用。用电极热损伤环小鼠两侧前脑基底核,每日灌胃给予柏子仁乙醇提取物250mg/kg及500mg/kg,连续15d。在避暗法和跳台法试验中,均证明其对损伤造成的记忆再现障碍及记忆消去促进有明显的改善;对损伤致的获得障碍亦有改善倾向;对损伤造成的运动低下无拮抗作用。

炮制

柏子仁:拣净杂质,除去残留的外壳和种皮。柏子霜:取拣净的柏子仁,碾碎,用吸油纸包裹,加热微炕,压榨去油,研细。《雷公炮炙论》:凡使柏子仁,先以酒浸一宿,至明漉出,晒干,却用黄精自然汁于日中煎,手不住搅,若天久阴,即于档中着水,用瓶器盛柏子仁,着火缓缓煮成煎为度。每煎三两柏子仁,用酒五两,浸干为度。

归经

心;肾;大肠经

性味

甘;性平

注意

便溏及痰多者忌服。

1.《本草经集注》:牡蛎、桂、瓜子为使。恶菊花、羊蹄、诸石及面。

2.《本草经疏》:柏子仁体性多油,肠滑作泻者勿服,膈间多痰者勿服,阳道数举、肾家有热、暑湿作泻,法咸忌之。

3.《得配本草》:痰多,肺气上浮,大便滑泄,胃虚欲吐,四者禁用。

功能主治

养心安神;敛汗;润肠通便。主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盗汗;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便溏者制霜用;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复方

①治劳欲过度,心血亏损,精神恍惚,夜多怪梦,怔仲惊悸,健忘遗泄,常服宁心定志,补肾滋阴:柏子仁(蒸晒去壳)四两,枸杞子(酒洗晒)二两,麦门冬(去心)、当归(酒浸)、石菖蒲(去毛洗净)、茯神(去皮心)各一两,玄参、熟地(酒蒸)各二两,甘草(去粗皮)五钱。先将柏子仁、熟地蒸过,石器内捣如泥,余药研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早晚灯心汤或圆眼汤送下。(《体仁汇编》柏子养心丸)②戢阳气,止盗汗,进饮食,退经络热:新柏子仁(研)、半夏曲各二两,牡蛎(甘锅子内火缎,用醋淬七次,焙)、人参(去芦)、白术、麻黄根(慢火炙,拭去汗)、五味于各一两,净麸半两(慢火炒)。上八味为末,枣肉丸如梧子大。空心米钦下三、五十丸,日二服。作散调亦可。(《本事方》柏子仁丸)③治老人虚秘:柏子仁、大麻子仁、松子仁,等分。同研,熔白蜡丸桐子大。以少黄丹汤服二、三十九,食前。(《本草衍义》)④治肠风下血:柏子仁十四枚。燃破,纱囊贮,以好酒三盏,煎至八分服之。初服反觉加多,再服立止。非饮酒而致斯疾,以艾叶煎汤服之。(《世医得效方》)⑤治血虚有火,月经耗损,渐至不通,赢瘦而生潮热,及室女思虑过度,经闭成痨:柏子仁(炒;另研)、牛膝、卷柏各五钱(一作各二两),泽兰叫、川续断各二两,熟地黄三两。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三丸,空腹时米饮送下,兼服泽兰汤。(《妇人良方》柏子仁丸)⑥治脱发:当归、柏子仁各一斤。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日三次,每次饭后服二至三钱。(《全展选编·皮肤科》)

各家论述

1.《纲目》: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补,辛而能润,其气清香,能透心肾,益脾胃,盖上品药也,宜乎滋养之剂用之。

2.《本草正》:柏子仁,气味清香,性多润滑,虽滋阴养血之佳剂,若欲培补根本,乃非清品之所长。

3.《药品化义》:柏子仁,香气透心,体润滋血。同茯神、枣仁、生地、麦冬,为浊中清品,主治心神虚怯,惊悸怔仲,颜色憔悴,肌肤燥痒,皆养心血之功也。又取气味俱浓,浊中归肾,同熟地、龟版、枸杞、牛膝,为封填骨髓,主治肾阴亏损,腰背重病,足膝软弱,阴虚盗汗,皆滋肾燥之力也。味甘亦能缓肝,补肝胆之不足,极其稳当,但性平力缓,宜多用之为妙。

4.《本草备要》:凡补脾药多燥,柏子仁润药而香能舒脾,燥脾药中兼用最良。

5.《本经逢原》:柏子仁,《本经》言除风湿痹者,以其性燥也。《经疏》以为除风湿痹之功非润药所能,当是叶之能事。岂知其质虽润而性却燥,未有香药之性不燥者也。昔人以其多油而滑,痰多作泻忌服,盖不知其性燥而无伤中泥痰之患,久服每致大便燥结,以芳香走气而无益血之功也。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柏子仁

功效作用

功能

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主治

1、心悸失眠:本品味甘质润,药性平和,主入心经,具有养心安神之功效。

2、肠燥便秘:本品质润,富含油脂,有润肠通便之功。

3、本品甘润,可滋补阴液,还可用治阴虚盗汗、小儿惊痫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3-9g。大便溏者宜用柏子仁霜代替柏子仁。

禁忌

中药配伍禁忌:恶菊花、羊蹄。

注意事项

便溏及痰多者忌服。

化学成分

含脂肪油,并含少量挥发油、皂苷及植物甾醇、维生素A、蛋白质等。

药理作用

柏子仁单方注射液可使猫的慢波睡眠深睡期明显延长,并具有显著的恢复体力作用。

相关论述

1、《神农本草经》:“柏实,味甘平,主惊悸,安五脏,益气,除风湿痹,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

2、《本草纲目》:“养心气,润肾燥,安魂定魄,益智宁神。”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心悸失眠,多用于心阴不足,心血亏虚,心神失养之心悸怔忡、虚烦不眠、头晕健忘等,常配人参、五味子、白术等配伍,如柏子仁丸(《普济本事方》);也可与酸枣仁、当归、茯神等同用,如养心汤(《校注妇人良方》)。

2、治心肾不交之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梦遗健忘,配伍麦门冬、熟地黄、石菖蒲等以补肾养心,交通心肾,如柏子养心丸(《体仁汇编》)。

3、治阴虚血亏,老年、产后等肠燥便秘证,配郁李仁、松子仁、杏仁等同用,如五仁丸(《世医得效方》)。

相关配伍

1、柏子仁配蛤蚧:柏子仁养心血,安心神;蛤蚧益精血温肾助阳。两药合用,增强养精血孕育之功。适用于治疗精血不足之不孕。

2、柏子仁配侧柏叶:柏子仁滋养阴血通心脉;侧柏叶收敛心神,清心凉血。两药合用,轻养轻清轻敛,不滞腻不苦寒闭遏。适用于心阴心血不足、虚烦不寐。

3、柏子仁配龙眼肉:柏子仁柔润,养心血安心神;龙眼肉补心脾养血安神。两药合用,相得益彰,增强补益心脾、安神宁心之功。适用于心脾阴血不足之心悸怔忡,虚烦不眠,头晕等。

4、柏子仁配当归:当归甘补辛散,温润活血;柏子仁养血润燥。两药辛甘合用,既养血柔润肝体,又辛香通达肝络,辛不燥血,润不碍络,相辅相成。用于肝血虚涩,脉络不畅,胸胁痛,多梦虚烦寐差,心悸不眠;另可用于血虚,或挟瘀之闭经,每为要药。

5、柏子仁配五味子:柏子仁养心神;五味子敛心气。二者相须为用,养心安神,敛阴气而止汗。适用于虚烦不寐,怔忡,心悸及阴虚盗汗等。

6、柏子仁配火麻仁:两药都能润肠通便,相须为用,其效更好。适用于治老年人及产后肠燥便秘。

鉴别用药

1、柏子仁与酸枣仁:皆味甘性平,入心经,有养心安神之效,用治阴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常相须为用。柏子仁质润多脂,能润肠通便而治疗肠燥便秘;酸枣仁安神作用较强,且味酸,收敛止汗作用好,体虚自汗、盗汗常选用。

2、柏子仁与桃仁、杏仁:三药皆为植物果仁,富含油脂,质润,有滋阴、润肠通便的作用,皆可用治阴亏津耗所致的肠燥便秘。柏子仁功善养心安神,主治虚烦不眠、惊悸怔忡、体虚多汗等。桃仁味甘苦性平,入心、肝、肺、大肠经,有活血祛瘀生新之功,常用于血瘀经闭,蓄血发狂,跌打损伤,瘀血疼痛,以及血热瘀滞所致的肠痈和肺痈等。杏仁味苦、微温,入肺、大肠经,长于降气止咳平喘及宣散肺经风寒,适用于风寒袭肺、咳嗽痰多及风热咳嗽和肺热喘咳者。

相关药品

柏子养心丸(片)。

相关方剂

柏子养心丸(《体仁汇编》)、五仁丸(《世医得效方》)。

药膳食疗

柏子仁粥:

1、功效: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用于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盗汗、肠燥便秘等。

2、原材料:柏子仁10g,大米100g,蜂蜜适量。

3、做法:将柏子仁先煎、去渣,取上清液,加入大米,用文火煮成稀粥调入蜂蜜即可。

4、用法:温服,每日1-2次。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冬二季采收成熟种子,晒干,除去种皮,生用。

炮制方法

1、柏子仁: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留的种皮,筛去灰屑。

2、炒柏子仁:去壳取仁,用文火加热,炒至油黄色,有香气逸出为度,取出,放凉。

3、柏子仁霜:取净柏子仁,碾成泥状,经微热后,压去部分油脂,制成松散粉末。或研细,用能吸油的纸包裹多层,上压重物,使油渗透纸上,换纸,再如法操作,至油脂大部分吸尽,药渣松散不粘结为度。或取净柏子仁研成泥状,用布包好,蒸约30min,用压榨机去油,反复蒸榨至油尽为度,研细。柏子仁霜滑肠作用减弱,适于惊悸失眠、健忘、盗汗而又脾虚便溏的患者。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药材鉴别

鉴别

本品粉末深黄色至棕色。种皮表皮细胞长条形,常与含棕色色素的下皮细胞相连。内胚乳细胞类多角形或类圆形,胞腔内充满较大的糊粉粒和脂肪油滴,糊粉粒溶化后留有网格样痕迹。子叶细胞呈长方形,胞腔内充满较小的糊粉粒和脂肪油滴。

药材性状

种仁长卵圆形至长椭圆形,长3-7mm,径1.5-3mm。新鲜品淡黄色或黄白色,久置则颜色变深而呈黄棕色,显油性。外包膜质内种皮,先端略光,圆三棱形,有深褐色的点,基部钝圆,颜色较浅。断面乳白色至黄白色,胚乳较发达,子叶2枚或更多,富油性。气微香,味淡而有油腻感。以粒饱满、黄白色、油性大而不泛油、无皮壳杂质者为佳。

饮片性状

1、柏子仁:参见“药材”项。

2、炒柏子仁:表面油黄色,偶见焦斑,具焦香气。

3、柏子仁霜:为松散粉末,淡黄色,微香。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柏科侧柏属植物侧柏。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20m,胸径可达1m。树皮薄,浅灰褐色,纵裂成条片。小枝扁平,直展,排成一平面。叶鳞形,交互对生,长1-3mm,先端微钝,位于小枝上下两面之叶露出部分倒卵状菱形或斜方形,两侧的叶折覆着上下之叶的基部两侧,呈龙骨状。叶背中部均有腺槽。雌雄同株;球花单生于短枝顶端;雄球花黄色,卵圆形,长约2mm。球果当年成熟,卵圆形,长1.5-2cm,熟前肉质,蓝绿色,被白粉;熟后木质,张开,红褐色;种鳞4对,扁平,背部近先端有反曲的尖头,中部种鳞各有种子1-2颗。种子卵圆形或长卵形,长4-6mm,灰褐色或紫褐色,无翅或有棱脊,种脐大而明显。花期3-4月,球果9-11月成熟。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东北南部,经华北向南达广东、广西北部,西至陕西、甘肃,西南至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道地产区

主产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湖北、甘肃、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湿润肥沃地,石灰岩石地也有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