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收录
注册
登录
药材列表
滇池黄连
滇池黄连
滇池黄连,中药名。为楝科植物滇黔地黄连MunroniahenryiHarms的全株。分布于西南及广西等地。具有祛风通络,行气止痛,截疟之功效。常用于感冒发热,跌打损伤,风湿疼痛,胃痛,疟疾。
别名
-
药味
味苦
药性
凉
归经
味苦,性凉。归肺、胃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祛风通络,行气止痛,截疟。
主治
感冒发热,跌打损伤,风湿疼痛,胃痛,疟疾。
药材详情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通络,行气止痛,截疟。
主治
感冒发热,跌打损伤,风湿疼痛,胃痛,疟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9g;或研末,每次1.5-3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事项
不宜多服。脾胃虚寒及孕妇慎服。~《云南中草药》:“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多。忌豆类、荞面。”
相关论述
1、《广西中药志》:“叶:散瘀消肿,接骨。治跌打骨折。”
2、《云南中草药》:“行气止痛,活血祛瘀,截疟。主治骨折,跌打损伤,风湿,胃痛,气胀腹痛,恶性疟疾。”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治疗牙痛(地黄连根放痛处),黄疸型肝炎,胃溃疡疼痛,慢性咽喉炎,腮腺炎,痢疾,疟疾,痛经,骨质增生,疔疮和蛇咬伤等。
相关配伍
治疟疾:(滇地黄连)20-30g。水煎,加白酒数滴为引服,每日2剂。(《彝药志》)
附注
该物种在贵州资源量较小,应加以保护。同属植物单叶地黄连在部分地区亦作为滇黔地黄连入药使用。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楝科植物滇黔地黄连。
形态特征
矮小灌木,高15-30cm。茎不分枝。奇数羽状复叶簇生于茎顶,连柄长5-7cm,被柔毛;小叶5-7,顶生小叶具柄,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7cm,宽1.5-3cm,先端渐尖、钝,基部楔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侧生小叶无柄,基部1对最小,先端浑圆或钝,通常全缘;中部的较大,卵形、长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2-4.5cm,全缘或先端有少数钝齿。总状花序腋生,通常具2-3花,有小苞片;花白色,长达3cm;花梗长0.5-2cm;被长柔毛;萼片5裂达基部,裂齿披针形,外被长柔毛;花瓣5,与雄蕊管合生,上部分离,雄蕊的花丝筒先端撕裂状,花药10;子房被长柔毛。蒴果扁球形,径5-8mm,被柔毛,基部有宿存萼。种子淡褐色,表面下凹。花期5-6月,果期6-11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西南及广西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000-1400m的林下阴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