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甘草

大树甘草,中药名。为茜草科植物裂果金花Schizomussaendadehiscens(Craib)Li的根、茎。分布于广西、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利尿消肿之功效。常用于肺热咳嗽,咽喉肿痛,肾炎水肿,尿路感染。
别名 当娜、树甘草、白头将军、木辣
药味 味甘
药性
归经 味甘,性平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利尿消肿。
主治 用于肺热咳嗽,咽喉肿痛,肾炎水肿,尿路感染。
大树甘草
  • 大树甘草
  • 大树甘草
大树甘草
拼音注音
Dà Shù Gān Cǎo
别名

当娜、树甘草、白头将军、木辣

来源

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裂果金花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hizomrssaenda dehisces (Craib) li [Mrssaenda dehiscens Craid]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热带林中及河谷、丘陵、砂岩。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云南等地。

原形态

裂果金花 灌木,高1.5-3m。很少乔木状。小枝梢被柔毛,散生淡黄色皮孔。叶对生;叶柄长1-2cm;托叶深2裂达中部至近基部,裂片尾状渐尖,被长柔毛;叶片椭圆状长圆形至披针状长圆形,长10-20cm,宽4-8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两面有柔毛,上面稀疏,下面甚密,叶脉尤为明显。聚伞花序顶生;苞片小;花金黄色,近无梗;花萼长约3mm,一些花的1枚裂片扩大成叶状,白色;花冠筒状,喉部稍扩大,长1.5-2cm,被绢毛。蒴果倒卵状或陀螺状,长约1cm,黄褐色。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利尿消肿。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肾炎水肿;尿路感染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大树甘草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利尿消肿。
主治
用于肺热咳嗽,咽喉肿痛,肾炎水肿,尿路感染。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消炎利尿。主治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热咳嗽,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炎水肿,尿路感染。”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茜草科植物裂果金花。
形态特征
大灌木,高达7-8米;嫩枝被糙伏毛,后近无毛,淡棕色或灰棕色,有散生的淡黄色皮孔,节间通常有明显的2直槽。叶薄纸质,倒披针形,长圆状倒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顶端渐尖或短尖,基部楔形,长10-17厘米,宽2.5-6厘米,上面被疏散硬毛,中脉及侧脉上多少被糙伏毛,下面细脉疏被糙伏毛,但中脉及侧脉被糙伏毛;侧脉约10对,上面明显,下面凸起;叶柄长达1厘米,被糙伏毛,上面有槽;托叶2裂,长4毫米,脱落。穗形蝎尾状聚伞花序顶生,多花,下部总花梗结果前长达9厘米;花近无梗;苞片宿存或早落,狭窄,长约3毫米;花芽渐尖;花萼管长2毫米,直径不及2毫米,被微柔毛,萼裂片扩展,三角状,短尖,长1毫米,背面疏被微柔毛;花叶卵状披针形,宽卵形或极常为卵形,顶端短尖或钝,基部楔形或渐尖,长达9厘米,宽6.5厘米,纵脉5条,柄长3厘米;花冠管长1.8厘米,外面被黄褐色贴伏硬毛,里面近喉部密被硫黄色棒形毛(干时鳞片状),下部毛稀少,花冠裂片宽倒卵形,背面顶部以下有角状突起;花药长3毫米,内藏;花柱内藏,无毛。蒴果倒卵圆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长8毫米,顶部室间开裂;种子小,有棱角,覆有小窝点及沟槽。花期5-10月,果期7-12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广西、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热带林中及河谷、丘陵、砂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