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裂耳蕨

新裂耳蕨,中药名。为鳞毛蕨科植物新裂耳蕨PolystichumneolobatumNakai的根茎。分布于云南、四川、陕西、甘肃和浙江等地。具有泄热通腑之功效。常用于湿热壅滞所致腹痛。
别名 凤凰尾巴草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凉。归脾、胃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泄热通腑。
主治 用于湿热壅滞所致腹痛。
新裂耳蕨
  • 新裂耳蕨
  • 新裂耳蕨
新裂耳蕨
拼音注音
Xīn Liè ěr Jué
别名

凤凰尾巴草(《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出处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

为鳞毛蕨科新裂耳蕨根茎

生境分布

生于林下或山谷中湿润处。分布云南、四川、陕西、甘肃和浙江等地。

原形态

新裂耳蕨,又名:革叶耳蕨。

多年生常绿草本,高50~100厘米。根茎直立,密生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20~30厘米,密生虹棕色卵状披针形大鳞片和披针形及条形小鳞片;叶片披针形,革质,长50~70厘米,中部宽10~12厘米,2回羽状分裂,沿叶轴密生条形鳞毛,羽片下面疏生棕色短鳞毛,下部羽片略短,中部的长5~8厘米,基部上侧一小羽片较大,凸起而与叶轴并行,边缘锐裂,其余小羽片卵形,先端渐尖,全缘或有1~2个硬尖齿;叶脉羽状分枝。孢子囊群大,圆形,生于背面中轴与叶缘之间。孢子期4~10月。

功能主治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内热腹痛;新鲜根茎一两左右,加仙鹤草、坚漆柴(金缕梅科椎木)叶各四至五钱,水煎汁,早晚空腹服。"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新裂耳蕨

功效作用

功能
泄热通腑。
主治
用于湿热壅滞所致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克,水煎服。
相关论述
《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内热腹痛:新鲜根茎一两左右。加仙鹤草,坚漆柴(金缕梅科檵木)叶各四至五钱,水煎服,早晚空腹服。”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内热腹痛:取新鲜根茎30克、仙鹤草15克、檵木叶15克,水煎汁,早晚空腹服。忌酸辣、芥菜、萝卜。(《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采挖,除去泥土杂质,洗净,晒干,备用。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鳞毛蕨科植物新裂耳蕨。
形态特征
植株高30-60厘米。根茎直立,密生披针形棕色鳞片。叶簇生,叶柄长12-30厘米,基部直径4-6毫米,禾秆色,腹面有纵沟,密生卵形及披针形鳞片,鳞片棕色至褐棕色,先端扭曲;叶片狭卵形或宽披针形,长32-55厘米,宽6-11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楔形或近截形,略变狭,二回羽状;羽片26-32对,互生,略斜向上,密接,线状披针形,有时呈镰状,中部的长3.5-10厘米,宽1.2-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偏斜的宽楔形或浅心形,柄极短,羽状;小羽片5-10对,互生,略斜向上,密接,斜卵形或宽披针形,先端渐尖成刺状,基部斜楔形,边缘全缘或有少数前倾的小尖齿,基部上侧第1片最大,长1-2厘米,宽4-6毫米;小羽片具羽状脉,腹面平或略凹下,背面凹下。叶革质或硬革质,背面有纤维状分枝的鳞片;叶轴腹面有纵沟,背面密生披针形和狭披针形鳞片,鳞片棕色至黑棕色,强烈扭曲。孢子囊群位于主脉两侧;囊群盖圆形,盾状,全缘。
分布区域
分布云南、四川、陕西、甘肃和浙江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林下或山谷中湿润处。